百度百科里有,看看参考资料那个地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生于莫斯
科。1805-1810年间,普希金每年夏天在外祖母玛丽亚·阿列克谢耶夫纳(娘家姓汉尼拔)所居住的扎哈罗夫村度过,扎哈罗夫村位于莫斯科郊外,离兹韦尼哥罗德不远。童年生活的印象在普希金早年创作的长诗《修士》(1813年)、《鲍瓦》(1814年)以及他在皇村中学创作的《致尤金的信》(1815年)和《梦境》(1816年)等诗作中有所反映。
普希金在皇村中学(建立于1811年10月19门)度过了6年时光。年轻的诗人在这里经历了1812年卫国战争。
1815年初,普希金当着著名诗人Г .P.杰尔查文的面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皇村回忆》(刊登于当年的《俄罗斯博物馆》杂志上)。在皇村中学,普希金还加入了文学社团“阿尔扎马斯”。该社团反对在文学创作中因循守旧、保守复古。普希金早期的诗作传递了一种生命转瞬即逝、不妨及时行乐的情绪。
1816年,普希金的诗作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创作开始以哀诗挽歌为主要体裁。1817年6月,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以12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他成了剧院的常客,经常参加“阿尔扎马斯”的聚会,并于1819年加入了戏剧文学团体“绿灯社”。领导该社的是“幸福同盟”(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普希金并没有参与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的活动,但却与这些组织中的许多活跃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写了一系列政治短诗以及《致恰达耶夫》(1818年)、《自由颂》(1817年)、《H.Я .普柳斯科沃伊》(1818年)、《乡村》(1819年)等诗篇。这几年间,他继续创作《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普希金早在皇村中学期间就已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叙事诗,此举也是为了响应“阿尔扎 马斯”社团提出的关于创作本民族英雄史诗的号召。作品于1820年5月完成,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1820年春,他受到彼得堡总督M.A.米洛拉多维奇伯爵传唤,后者要求其就广为流传的政治讽刺诗作出解释。普希金面临流放西伯利亚的惩罚。在好朋友卡拉姆津、恰达耶夫、格林卡的努力下,他被以职务调动为名流放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并于1820年5月底从那里前往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疗养。9月,他来到了新的工作地基什尼奥夫,在比萨拉比亚省省长И .H.因佐夫麾下工作。1820年11月—1821年1月,诗人到卡缅卡(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中心地之一)、基辅等地游历,1821年底到摩尔达维亚旅行,后来又被调往敖德萨工作。所有这些经历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是普希金师承俄罗斯最优秀诗人的求学生涯的结晶,那么他的第一部“南方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则将他推上了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头号诗人。他的另一部“南方叙事诗”《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稍后问世。作品看上去残缺不全,前后不连贯,仿佛隐含未竟之言,作品也因此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鸣。与此同时,诗人还试图涉足俄罗斯古代题材,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创作于1822年,1827年单独出版)、讽刺诗《加甫利里亚德》,并计划创作《姆斯季斯拉夫》和《瓦季姆》(后者也曾计划写成剧本)。随着时间的流逝,普希金逐渐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客观规律,无论你的想法多么勇敢,意念多么高尚,你都无法使之动摇。一开始,普希金为此而感到绝望。正是在这种情绪困扰下,他于1823年5月在基什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小说第一章结尾提到,主人公将游历他乡,这与拜伦的诗作《唐璜》有异曲同工之妙。
1823年7月,普希金调往敖德萨。正是在这一时期,普希金开始将自己视为一名职业文学家。他的作品在读者当中享有盛誉。但普希金在敖德萨的艰难境遇最终导致他无视自己流放犯的真实身份,递交了辞呈。结果在1824年7月,他被免去公职,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由他父母监护。
虽然历经磨难,但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度过的第一个秋天对诗人来说可谓硕果累累。他完成了早在敖德萨就开始创作的《书商与诗人的谈话》。普希金在这首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职业信念。他创作了《到大海去》,以抒情的方式思考拿破仑和拜伦时代个人的命运,以及历史责任对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他还完成了长篇叙事诗《茨冈》,同时继续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1824年秋,他重新开始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在刚到基什尼奥夫时停笔),并开始构思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11月7日完稿,1831年出版单行本)和诙谐叙事诗《努林伯爵》。
1825年底到1826年初,普希金写完了《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五、六章。小说的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最后几天,他创作了诗歌《先知》。
1826年9月3日夜,普斯科夫省省长 Б .A.阿杰尔卡斯的信使赶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下达指令:普希金需在机要信使的陪同下前往莫斯科,新任沙皇尼古拉一世要召见他。普希金于9月8日抵达莫斯科后立即受到沙皇的接见。此后,他受到了最高当局的庇护,其作品免受一般的新闻检查。也正是在这几年,普希金对力主改革的彼得大帝产生了兴趣。普希金此时已经开始创作关于他的曾祖父汉尼拔的作品,彼得大帝成为这部作品及其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的主人公。
普希金开始往返奔波于莫斯科和彼得堡,有时回趟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他曾亲临俄土战场(1828年俄土战争爆发),还常去中国使馆。1829年,他只身前往高加索。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发生了新的转变。一方面,他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另一方面,他也发现对周围世界往往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这使得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种不安的预感,充满了幻想和对过往岁月痛苦的、有时甚至是病态的回忆,以及对死亡的浓厚兴趣。
1827年,当局开始就《安德烈·申耶》一诗展开调查。该诗是普希金于1825年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创作的,诗中提到对1825年12月14日事件的反思。1828年,当局看到了他在基什尼奥夫写下的讽刺叙事诗《加甫利里亚德》。在普希金作出解释后,最高当局下令停止对这两部诗作的调查,但诗人从此开始受到宪警的秘密监视。
普希金意识到,他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1830年,他第二次向18岁的莫斯科美女纳塔利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求婚,得到对方的同意。当年秋天,他前往父亲在下诺夫哥罗德的领地波尔金诺村去办理接收附近的基斯捷涅沃村的手续,那是他父亲送给他的结婚礼物。结果因霍乱流行、交通封锁而在那里耽搁了三个月。这三个月被后人称为“波尔金诺之秋”,是普希金创作的高潮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别尔金小说集》、“小悲剧”系列、《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科洛姆纳的小屋》、《戈留辛诺村的历史》、《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此外还有30多首短诗和一些评论文章的提纲。
普希金在波尔金诺创作的作品风格和韵律各不相同,这仿佛是他故意而为之。不过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跌宕起伏,一种平和朴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普希金创作的两个极。
《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留给我们的第一部完整的散文作品。他此前也曾不止一次尝试散文创作。早在1821年,他就确定了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准确和简洁是散文语体的最主要的优点。它要求的除了思想还是思想。如果没有主题思想,再华丽的辞句也是无的放矢。”这部小说集同时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的一部独特的回忆录,讲述的是主人公听到的一些在他看来不平凡的故事。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在莫斯科与冈察洛娃成婚。同年春天携妻子移居彼得堡,在皇村租下一栋别墅。普希金在那里写下了《奥涅金的信》,彻底完成了《叶甫根尼·奥涅金》这部诗体长篇小说的创作。普希金称这部小说是他8年来的“忠实伴侣”。
20年代末期,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试图对现实重新加以理解,这需要他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因为通过追溯历史,可以找到当代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源头。1831年,他获准到档案馆工作,重新获得公职,身份为“历史编纂员”,受命编辑《彼得大帝史》。当时可怕的霍乱流行以及将俄罗斯置于对欧战争边缘的波兰事件使诗人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况下,普希金认为强有力的政权是俄罗斯的救星。他的诗歌《在圣坛前……》、《致诬蔑俄罗斯的人》、《博罗金诺周年祭》等均反映了这一主题思想。后两首诗与B.B.茹科夫斯基的一首诗被单独编辑成一本名为《攻占华沙》的小册子。普希金因此而遭到指责,批评者称他此举为政治背叛行为。这使得他在西方的声望下降,他在俄罗斯国内的名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而与此同时,与第三厅(政治监视与侦察机关)有关联的俄罗斯作家Ф .B.布尔加林却指责他奉行自由主义主张。
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普希金的创作中,散文语体逐渐超过诗歌,占据上风。1831年出版的《别尔金小说集》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普希金开始构思一部有关普加乔大起义的规模宏大的史诗作品,其主人公是一个投奔起义者的贵族青年。后来由于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不够了解,普希金暂时搁置了这部作品,转而创作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一1833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为了给被夺去领地的父亲报仇,最后成了一名杀手。虽然故事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但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惊险故事的写法,使小说情节跌宕,高潮迭起。或许是预感到小说在接受检查时肯定会遇到麻烦,普希金在这部作品即将结束时突然停笔,又开始构思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甚至专门研究了彼得大帝时代的历史,收集了有关普加乔夫本人的公开报道和有关那次农民起义的史料文件(普加乔夫本人的档案材料当时属于绝密文件,禁止参阅)。1833年,他专程前往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地区,为的是能亲眼目睹当年的战场,亲耳聆听有关普加乔夫的传说故事。他途经下诺夫哥罗德、喀山、辛比尔斯克抵达奥伦堡,再从那里沿亚伊克河(农民起义后改名为乌拉尔河)到达乌拉尔斯克。
1833年秋,他返回波尔金诺。这个“波尔金诺之秋”比1830年那个“波尔金诺之秋”时间缩短了一半,但其分量却毫不逊色。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普希金写完了《普加乔夫起义史》、《西斯拉夫人之歌》,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安杰罗》和《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及《死去的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八行体诗《秋》,并开始创作小说《黑桃皇后》。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此时的他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首先要摆脱当局对他的监视。
1834年前夕,尼古拉一世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普希金陷于两难境地,唯一的出路是尽快辞职。但他的家庭开销越来越大,他最近一次出书早已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而且那些出版物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对历史的研究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历史编纂员的薪水也少得可怜。只有出版新作才能改善他的境遇,但新作品的出版必须得到沙皇的允许。他的叙事诗《青铜骑士》此前已被禁止出版。
为了偿还短期债务,普希金于1834年初提前赶完另一部散文体小说《黑桃皇后》。小说在《读书文库》杂志上刊登。这本杂志给的稿酬最高,而且付款也很快。普希金是在波尔金诺村的时候开始创作《黑桃皇后》的,他当时本打算拿这部作品与B.Ф.奥多耶夫斯基和H.B.果戈理***司出一部三人选集。
1834年普希金提交辞呈,同时请求允许他继续进入档案馆,因为他写《彼得大帝史》必须要查阅有关资料。辞职请求获准,但继续在档案馆工作的要求被驳回。他不得不找茹科夫斯基帮忙调解。当局后来给了他5年的薪俸,以表彰他的奉公守法。但这5年的薪俸还抵不上普希金一半的债务。由于没有了工资收入,普希金只能靠写作谋生。但在俄罗斯,职业作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收入取决于读者的需求。1834年底到1835年初,普希金出了几部合集,包括《叶甫根尼·奥涅金》(1825—1832年间这部诗体小说是分章节单独出版的)、诗歌集、中篇小说集、叙事诗集。但这些书籍都不好卖。评论界一致认为,普希金的才能退化了,说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普希金时代已经终结。1834年秋天(在波尔金诺村)和1835年的秋天(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普希金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没有什么建树。
广大读者为普希金才思枯竭而痛心,但他们并不知道,普希金最好的作品没有获准出版。他这些年来一直在构思一部内容丰富的《彼得大帝史》,正在创作有关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诗人此时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抒情诗人普希金正变成一个“自娱自乐的诗人”。他不断地尝试用 散文语体进行创作,但结果却不能让他完全满意,于是许多作品只停留在构思、提纲和草稿阶段。普希金在不断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在寻找一个可以一下子解决许多问题的出路。他创办了一本名为《现代人》的杂志,里面刊登了H.B.果戈理、A.И.屠格涅夫、B.A.茹科夫斯基、П .A.维亚泽姆斯基。不过这本杂志并没有受到读者的欢迎。当时的俄罗斯读者对这类影射现实、针砭时弊的严肃期刊还不大习惯。杂志只有600家订户,发行收入既抵不上印刷费用,也抵不上稿费,因而亏损严重。普希金生前的最后两期《现代人》杂志中,一半以上篇幅刊登的是普希金的作品,只不过大多数作品没有署名。第四期《现代人》刊登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同样是为了感召后人,普希金写下了总结性的诗篇《我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丰碑……》(1836年8月),其风格重新回归到起源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传统。
1837年冬天,诗人与乔治·丹特士发生冲突。后者经其义父、荷兰公使格克伦的介绍在俄罗斯近卫军中供职。双方的争吵最终导致决斗。在1月27日(俄历)的决斗中,诗人身负重伤,于两天后辞世。死后葬于彼得堡。
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以杰出的作品赢得了"俄罗斯文学之父"的称誉.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俄国政治家 、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