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徐志摩在北京的足迹

徐志摩在北京的足迹

题记:我曾经于2019年对徐志摩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进行了探访,并写了《徐志摩在北京的足迹》一文。在徐志摩罹难90是周年纪念日(2021年11月19日)之际,在此发布该文,以怀念这位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

兵部洼胡同位于国家大剧院西南侧,在明朝初年因地势低洼而得名。由于道路改造,现在路东已经没几户民居了。路西北口1号是个警务工作站,下一个院子的门牌是45号。1号和45号间是一块正在绿化的空地,徐志摩和陆小曼住过的39号院及旁边的院子也被拆除。

随着岁月的流逝,徐志摩在北京的居住过的地方,渐渐消失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但是他的优美与伤感的诗篇永远不会淡出人们的脑海。

2019年8月12日

注:

[1] 蒋百里(1882年—1938年),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镇)人。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2] 新月社:1919年后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参加者有梁启超、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主要刊物有《晨报副刊》、《新月》(月刊)、《诗刊》(周刊)。

[3] 胡适(1891年—1962年),徽州绩溪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4] 徐蓉初(1866年—1935年),清末藏书家,对书画也颇有研究。

[5] 何思源(1896年-1982年),山东菏泽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1946年10月任北平市市长。1949年作为北平的和平谈判的首席代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

[6] 梁思成(1901年—1972年),广东新会人,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7] 毛子水(1893年—1988年),浙江衢州江山县人,1932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49年应邀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8] 徐申如(1872年—1944年),浙江海宁硖石人,近代实业家,曾经创办、经营多家经济实体。

[9] 张君劢(mài)(1887年—1969年),江苏宝山(今上海市宝山区)人,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近现代学者,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推崇唯心主义哲学,被称为“玄学鬼”。

[10]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推广“诗界革命”。他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就职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1919年的学生运动。

[11] 瞿菊农(1901年一1976年),江苏武进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瞿秋白之叔。为1919年的学生运动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泰戈尔访华时瞿菊农与徐志摩等陪同。

[12] 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3]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4] 宗学:专门教授皇族子弟的官办学堂。唐代称为“小学”,宋代开始称“宗学”。

[15] 蒙藏专门学校(也称“蒙藏学堂”):1913年北洋政府蒙藏事务局在清代咸安宫三学及理藩部蒙古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建立蒙藏学堂,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培养训练蒙、藏等民族人员的学校,先后隶属于蒙藏院和蒙藏委员会,1918年改为蒙藏专门学校,后停办,1923年恢复。1919年,该校进步学生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产党成立后,李大钊、邓中夏曾到该校开展革命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前,已有上千名蒙藏族学生毕业。校址在北京市西单石虎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在其旧址建立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现为国家级文物保单位。

[16] 松坡图书馆:1916年11月8日,蔡锷(字松坡)病逝,12月5日,梁启超在上海为蔡锷举办了公祭与私祭,并倡议创办松坡图书馆。1923年11月4日,松坡图书馆正式成立,梁启超任馆长。在北海公园快雪堂设第一馆,专门收藏中文书刊,北京西单小石虎胡同清右翼宗学旧址设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专门收藏外文书刊。

[17] 王庚(1895—1942),江苏无锡人,民国时期高级军官,中国陆军中将。19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就读。王庚回国后曾任职于北洋陆军部,并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后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王庚和陆小曼以及徐志摩在当年是热门新闻,王将军以优雅的绅士风度主动退出了纠纷,且未再娶。

[18] 刘海粟(1896年—1994年),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南京艺术学院一级教授、院长、名誉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第三、四、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25年8月陆小曼拜刘海粟为师学画。

[19] 蔡元培(1868年—1940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20] 陈宗蕃(1877-1953),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科进士),任刑部额外主事两年。光绪末年留学日本,1910年毕业回国,任邮传部主事。1912年在北京任审计院主计,此后历任决算委员会坐办、国务院统计局参事、法律编纂会编纂、中华懋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银行公会秘书、北平市参议员等职。其代表作《燕都丛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北京城区宫殿苑囿、坛庙衙署的沿革,着重考察了近四千条胡同街巷的变迁,是研究北京历史不可忽略的重要史料。

[21] 北京胡同门牌号的设置方式:民国时期,无论胡同的走向如何,门牌号都以“U”型按序排列,首尾相见。东西走向的胡同先从路北的东头向西排起,1号、2号、3号……小号在东依次向西排列,排到最西头又折回来,下一个是路南的号。南北走向的胡同,则是先从路东的南头向北排起,小号在南大号在北,排到北头再折回来,到了最北头的路西又是小号在北,顺序往南排,大号在南。1965年以后,东向西街巷胡同,路北是单号,路南是双号,号码从东向西按大小排序。南北走向的街巷胡同,路西是单号,路东是双号,小号在北头,大号在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