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指要:
一、 基础。
积累重要词语:舸 怅 寥廓 苍茫 沉浮
遏 遒 峥嵘 重阳 万户侯
二、 阅读。
1.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精当形象的语言。
三、 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义。
1.1925年1月,中国***产党在上海召开了“四大”,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爆发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后受到湖南省长赵恒惕的通缉;这时,国***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为避开军阀缉捕,党组织派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10月,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看到满山绚烂的秋色,想起往昔峥嵘岁月,联系到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2. 这首词上、下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下片抒情,表现了“同学少年”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谓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四、 研读《沁园春.长沙》上片。
1. 朗读上片,想想上片词义可分为几层?
三层: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第二层——展示湘江秋景图,
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
2. 诗歌因为韵律的需要,语言有跳跃性,有时还有语序到装和成分省略现象,如上片的开头三句,就得用想象按现代语序重新加以整合。怎样整合?其中哪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独立寒秋”一句写出了作者虽处险境却毫无畏惧,坦荡从容的精神风貌。
3. 第四句的“看”字,一直管到哪里?与《沁园春?雪》中哪个字作用相同?
“看”字控制了七句,一直到“万类霜天竟自由”。与《沁园春?雪》中的“望”字作用相同,都属领字。
4. 把这几句读两便,借助想象,把诗人看到的秋景画面展现出来,并研讨一下,能否将“染”、“击”、“翔”三个字分别换成“紫”、“飞”、“游”?为什么?这几句主要通过那些意象来表现诗人独特和深沉的思绪?
诗人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千山万岭,尽披红妆,秋风送爽,满眼枫叶飘飘,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滚滚北流的湘江水,乍看去,简直是一块狭长无际的碧玉;江面上白帆片片点点,各式各样的船只争相竟发;仰头上望,湛蓝的天宇像用清水洗过一样,几只雄鹰正在空中翱翔搏击;再低头俯视,清澈的江水里,游鱼在安详地徜徉,银色的鳞片清晰可辩,水中的沙石历历可数。
“染”、“击”、“翔”三字不能换。“紫”字只能表现出红色的浓烈,不如“染”字有动感,有力度,“染”能让人联想起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式正如烈火燎原。“击”字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英姿,显得强劲有力,用“飞”就显得太平淡。“翔”传达出了水清见底、水天相映、鱼在水中游如在天上飞的美妙情态和感受,这是“游”字望尘莫及的。
这几句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式的深切感受。
5. 上片结尾为什么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作者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主沉浮”在这里实指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上片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词的词眼。
五、 研读《沁园春.长沙》下片。
1.默读下片,找出与上片“看”有同样作用的领字,并用一句话对所领内容加以概括。
下片的领字是“恰”,领起七句,即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形象地写出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意思?若把这三句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效果会怎样?
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象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有志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这样改,意思随醒豁,但太直露,无丝毫诗味。诗歌靠形象说话,这也是一切艺术的***性。正如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
3.朗读下片,思考: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围绕“同学少年”,写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作者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六、 小结
本词上片写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思路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同学少年”的革命精神和毫情壮志,思路由“忆”到“记”。在作者眼里,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就是当时革命形势的象征。面对如此形势,自然而然想到了革命领导权问题,于是自然而然产生了上片结尾的发问,也就有了下片对早年革命活动的追忆。全词语言形象精练,意境深远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