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1931年生于陕西乾县,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到处兵荒马乱,她的童年和少年颠沛流离,受尽苦难,随外婆从陕西乾县流落到河南洛阳。解放后,生活安定了,改善了,然而随着我们一个个儿女的呱呱坠地,她又开始了无尽的操劳。
姐姐、哥哥们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十分紧张,他们年幼不懂事,饿的时候就会哭闹,妈妈做好饭,总是紧着他们吃,而她自己却常常以野菜当饭,以清水充饥。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我们的衣服都是妈妈和外婆缝制的,记得小时候半夜醒来,总能看到妈妈还坐在灯下的鞋底、缝衣服。妈妈心灵手巧,做出的衣服、鞋子比商店卖的还漂亮,因此,常常为街坊邻居们剪鞋样、裁衣服。
不会忘记妈妈为补贴家用日夜糊纸盒、缝地毯,手被冻破、磨破,鲜血直流;更不会忘记妈妈在车站“五七连队”装砖、卸煤、扛水泥、卸白灰的情景,这些连青壮年男性干起来都不轻松的活,她总是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每次干活回来,她就成了个“彩人儿”,有时候装、卸化肥或尿素,她身上便被蛰得通红,眼睛被熏得眼泪直流······而妈妈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支撑着我们这个十口人的大家庭。
妈妈是个善良的人,无论自己再苦再难,只要看到别人有难处,她总会伸手相帮。由于父亲在铁路流动单位工作,我们家一直都是住在车站旁、经常会见到因丢失包裹、钱包无法前行的外地人,只要妈妈碰到总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在我们家还住在武功的时候,我家附近住着一个生活困难的老大娘,妈妈对她一直衣食相助,直到搬离武功来到宝鸡。看到流浪的小猫、小狗,她也总是抱回家里,像对待孩子似的饲养它们。
而对于坏人、坏事,妈妈爱憎分明,敢于斗争,有一次一个刚下火车的外地人,被一地痞所劫,想要敲诈勒索,妈妈看后立即到车站派出所报了警,公安人员及时赶到制止了这起恶劣行径。
我的妈妈身材瘦小,走路时有点佝偻,患轻微的脑供血不足,但眼不是很花,耳不是很聋,发不是很白,依然整天忙个不停。妈妈是在“农业学大寨”那个年代入党的,她虽然只上过三年学,识字不多,但计个工分、写个账目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的。妈妈还是村里的妇女组长,时常要处理一些诸如邻里纠纷、夫妻吵架等的事情。
有一年秋天,快要收玉米了,村里的生产队与邻村因浇地发生冲突,两个村子的老少爷们儿扛着铁锨、镢头、扁担等对峙,谁也不让谁,眼看一场冲突即将爆发。母亲和村里的几名退伍军人在场极力劝解,妈妈作为当时在场的唯一女性,更是以女性的耐心与温和,对人们晓以利害,终于使人们平静下来协商,避免了一场冲突。
村里有一户人家,由于妻子连生了两个女孩,丈夫时常冷言热语地埋怨妻子,甚至发展到打骂妻子,并扬言要将小女儿送人。妈妈了解情况后便坐不住了。晚上收工后,母亲径直去了那户人家。经过妈妈的说服教育,终于使那个丈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化解了夫妻矛盾。
妈妈当年还是个顶呱呱的“种棉能手”。记得小时候经常有其他村的乡亲成群结队来我们村参观棉花地,妈妈作为“种棉能手”,还乘汽车、火车去陕西渭南地区交流经验,当时她在村民心目中可是“去过大地方,见过大世面”的人哩!
妈妈能腾出精力,全身心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有赖于外婆一直帮母亲操持家务。外婆去世后,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妈妈的肩上。夏天,邻居们都在屋外聊天纳凉,却不见妈妈的`身影,年幼的我纳闷地跑到屋子里,发现妈妈正摇着陈旧的纺线车“咯吱咯吱”地纺棉线。妈妈怕影响白天的事儿,就常常在晚上做活儿。渐渐地,我感到妈妈的操劳就成为一曲颇有节奏的“催眠曲”,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妈妈是那么硬朗、坚强、乐观、豁达的一个人,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却变得虚弱不堪、骨瘦如柴。抱着她瘦骨嶙峋的身体,我们无法让她咽下精心熬制的米汤,我们试图为她缓解呼吸的艰难急促,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妈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四个孩子抚养成人,在本该享受儿孙满堂、天伦之乐时,却撒手而去,离开了我们,这叫我们怎么不肝肠寸断,悲痛万分!
亲爱的妈妈,您永远活在我心里!我要学习您坚强面对一切、善良宽待他人的品格,照顾好老父亲,教育好下一代,团结关心兄弟姐妹,踏踏实实工作,快快乐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