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弃儿到著名作家
——介绍《诺言》作者班台莱耶夫
班台莱耶夫,全称列昂尼德·班台莱耶夫,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成为苏联和俄罗斯儿童文学的经典,深受苏联和俄罗斯儿童喜爱。
班台莱耶夫原名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叶列麦耶,列昂尼德·班台莱耶夫是他的笔名。
1908年,班台莱耶夫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严重破坏,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产生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儿童,幼小的班台莱耶夫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流浪弃儿一样,靠乞讨和偷窃为生。虽然如此,班台莱耶夫对文学艺术却从小就向往有加。
为了解决流浪儿童这个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问题,1920年苏联成立了“儿童生活改善委员会”,对全国流浪儿童进行教养,著名教育家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亲自负责指导全国的教养工作。
这样,1921年,少年流浪弃儿班苔莱耶夫被送进入政府所办的流浪儿教养学校,这是班苔莱耶夫命运的转折。在这里,他懂得了如何做人,知道劳动的必要,明白了知识的重要,从此彻底和过去的不良生活告别。
学校毕业后,班苔莱耶夫先后做过鞋匠、厨师助手、电影放映员助手等工作,他一直坚持以辛勤的劳动来谋生,同时,他一直对文学充满热情。1925年班苔莱耶夫和他的教养学校同学贝雷赫夫合作,创作了叙述儿童教养学校如何改造流浪儿童的小说《什基达***和国》。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无意得到了手稿,读后大为赞赏。在高尔基的大力推荐下,1927年班苔莱耶夫的第一部小说《什基德***和国》出版了,19岁的班苔莱耶夫一举成名。
此后,班苔莱耶夫更加勤奋写作,发表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成为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班苔莱耶夫担任随军记者,还抽空创作了一系列描写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少年儿童的短篇小说。二战后,班苔莱耶夫又创作了以儿童文学为主的众多作品,成为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1987年,班台莱耶夫在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的彼得堡)去世,享年80岁。
班苔莱耶夫创作的基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善于揭示少年儿童美好的心灵,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构思巧妙、形象鲜明、描写细致,尤其是作品语言具有少年儿童特点,不仅少年儿童喜欢阅读,即使成年人也对他的作品深感兴趣。
班苔莱耶夫的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什基德***和国》、《辽恩卡流浪记》、《我们的玛莎》等;
中篇小说《表》、《卡尔卢什卡的戏法》、《文件》等;
短篇小说《新生》、《总工程师》、《小头巾》、《诺言》等;
散文随笔《在被围困的城市里》、《把门开个缝》等。
对于班苔莱耶夫的作品,我国读者最熟悉的莫过于短篇小说《诺言》。《诺言》只是一篇小短篇,但却告诉了孩子们一个人生信条:一个人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最宝贵的是——诚实守信、恪守诺言,诚信往往是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这篇小说把这个人生信条深深地刻在成千上万孩子的心中,影响了数代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