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感人,情真意切。
归有光作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而他主张散文秉承“自然本色”论和“言生于情”论。他的重道不轻文的“文道合一”观,使得他的散文具有平淡中求真,在细节中抒情的特点。归有光用疏淡的笔墨叙述生活中的小事,平淡自然、叙事简洁、情深意切,同时有的散文将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和夹叙夹议的抒情手法巧妙结合。本文即从细节抒情、叙述语言和叙事技巧三方面分析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
日本学者佐藤一郎将明代文学向清代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主情文学”向“主智文学”的转变。散文创作初期,归有光的散文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他的成就在当时远不足唐顺之和王慎中等人,一心坚持创作的他,始终追求散文的求真性,主要表现在创作散文前选材的真实性和文中表达感情时的真挚,他善于用通俗、自然的方式表达文章的内容。正是这种“雅训不芜,平淡雅洁”的语言风格铸就了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点,归有光是明代中后期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沧浪亭记》《寒花葬志》《宝界山居记》等均是他的散文成就,这些散文体现了归有光在创作抒情散文时将“事细而情深的细节描写”“平淡雅洁的叙述语言”及“文道合一的文论思想”等艺术手法串联在一起。
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散文虽短小精悍,但在归有光的笔下通过平淡朴素的语言表现了诸多人物形象。例如,《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练。结构精巧,波折多变。《项脊轩志》叙述了从小到大在书房中发生的小事,用小文章勾勒人物形象,用极为日常的生活小事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及妻子深深的怀念。归有光诸多散文都用小事写真情,其艺术手法为后世散文流派所效仿。同时,像《宝界山居记》《沧浪亭记》等散文将一波三折和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巧妙结合,也成为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本文将结合归有光的散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散文的这三大艺
术特色。
一、“事细而情深”的细节抒情
归有光出生卑微,幼年丧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能中举,壮志难酬的他注定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代背景影响创作风格。作为生活在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社会家庭背景也就决定了归有光文章的叙述对象,他的散文大多是小文章,擅长写生活中的平常事,正是对平常生活中小人物的勾勒,使得他的叙述语言具有一种质朴平淡而又不失散文优美的风格。
王世贞在《归太仆赞》中称:“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韩愈)、庐陵(欧阳修)。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其晚达而终不得意,尤为识者所惜云。”又作赞道:“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王世贞认为,归有光的散文不加任何修饰,不注重华丽辞藻,仅叙述生活之常事却自有风味,这样的名家是可以和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的。归有光的散文继承了欧阳修、曾巩的文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清初散文变革的大背景下,归有光不仅汲取了古文精髓,还拓宽了散文的描写对象,在唐宋古文运动之后,取精用宏,描写细到记述家庭琐事、朋友情谊,其感情真挚,细腻生情,风韵悠远。
而名作《项脊轩志》便是一篇以老屋书斋为叙述对象的叙事性、回忆性散文,名为项脊轩的书斋唤起了归有光对归家几代人的记忆与回忆,用对祖母、母亲及妻子几代已故亲人的怀念来感叹物是人非、人故物逝的人生。在文中,归有光描写的对象是自己最亲的人,同样也是社会阶层底层的小人物,故事发生在小小的书斋里面,而串起散文的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琐事。与《项脊轩志》相比,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在《先妣事略》中也可谓是情到深处言甚少,讲述了自己与母亲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却用最微小的细节表达自己对亡母深深的怀念之情。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同样用极其疏淡的笔墨描写了身份低微的侍女寒花,此文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这种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正是归有光散文突出的特点。这种写法看似容易被人忽略,但只要经过细细的揣摩与体会,人们就能从这刻意的淡化与压抑的细节之中,感受到作者那深挚沉痛的情感和细腻丰富的心灵,正所谓“事细而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