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弄清自己要讲的课文,必须熟读;其次,找到几篇教学设计,以一篇为蓝本,备成自己的。尽量是背下来的,自己多练几篇,哪怕没人听,自己先试着讲讲,一定要熟练。再次,弄清你所在地语文讲课的模式。给你个实录看看。
背影(两课时)
蓬莱市郝斌中学 张少娜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解决字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课前播放歌曲《父亲》,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一曲《父亲》,会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无数画面,一腔父爱会让我们感动得泪水涟涟。提起父亲,想说的似乎太多太多;提起父亲,似乎又不知该从何说起,不知该说些什么。如果让你写写与自己相处了十几年的父亲,该从何处落笔呢?这节课,让我们***同向名家取取经。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作者。)
师: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我们这节课主要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第一:学习在特定场景中,抓住典型特征,融入真情描写人物(重点)
第二:反复诵读,品位字里行间的深情,感悟深沉父爱(重难点)
二、体味画中真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父亲的背影***出现四次,这四次背影如同四幅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感人的是哪一幅?
生:第二幅,望背影(问题简单,学生肯定能找到答案)。
师:那我望见的是父亲做什么时候的背影呢?
生:是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师:谁能说的在具体一些?怎样才能买到橘子呢?
生:是父亲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
师:很好,你能为大家朗读一下与“望背影”相关的画面内容吗?其他同学思考一下,透过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我看到了一个为儿子去买橘子的背影!
师:嗯,不错,父亲的确是为儿子去买橘子了,你回答的很实在啊!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我看到了一个蹒跚走路,身躯肥胖的父亲的背影。
师:哦,“身体”肥胖比较好一些。那大家想一下像这样一位走路蹒跚、身体比较肥胖的父亲去为儿子爬过月台买橘子是否困难呢?
生:难!(齐声答)
师:那为什么还要去买呢?(生七嘴八舌)
师: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凝聚着父爱的背影。
师:非常好!父亲如此艰难、如此努力为的就是给我买橘子。一位身体笨重的父亲、一位连走路都蹒跚的父亲,为了儿子连爬月台这样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拼力去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的?请同桌交流一下。(学生简单交流)
生:作者是通过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的。
师:能给大家读出相关段落并找出一系列的动词吗?
(生读,并找出相关的动词)
师:那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呢?
生:感受到父亲的动作很笨拙。(众生笑)
师:身体这么笨拙还去买橘子,你还能感悟到什么?
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那文中只有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吗?还有什么描写?
生:还描写了父亲的肖像。
师:好,你有一双犀利的眼睛,找得很准确。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生读,并找出相关的动词)
师:从父亲这一系列的肖像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这是一位朴素的父亲。
师:为什么呢?
生:他穿的衣服都是深色的,一点儿都不花哨(众生笑)
师:噢,那大家今后要穿深色衣服了!那样做人才朴素呀!(众生笑)
师:你还感受到什么了?联系背影谈谈为什么父亲穿着这样朴素呢?
生:祖母刚去世,家中生活惨淡,可见父亲心情沉重,生活负担很重!
师:好!你的思维很敏捷!大家找的很准确,作者就是抓住父亲的体态特征,对在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是本文成功的一大秘诀——抓住特征展开描写(多媒体出示)。
师: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体会父亲艰难背后的深情。
师:大家能把本段文字按原文填空吗?(多媒体出示:我看见他___着黑布小帽 ,___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___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填写相关动词,检查掌握情况)
师:同学们,像爬月台买橘子这样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父亲都为儿子做了,那力所能及的事情,父亲又为儿子做了多少呢?找找看。
生:父亲亲自送我到车站。
生:父亲为我拣定座位。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
生:父亲嘱我路上小心。
(问题简单,生纷纷举手)
师:对于已经20岁的我,父亲有必要这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吗?你是怎么看待父亲的做法的?(学生小声议论后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但父亲为了表现对儿子的爱,便这样做了。
师:你的意思是父亲这样做很勉强,是吗?(生连连摇头)
生:不是,父亲觉得只有这样做才心安。
师:不错!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生:我觉得这正是父爱真正的体现。
交流后师小结:是啊,从当今的时代发展来看,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角度看,或许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是父亲坚持这样做,恰恰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不仅朱自清的父亲在儿子即将离开自己的时候会这样做,全天下的父母可能都会这样做啊。那么同学们,对于父亲的一片苦心,种种做法,“我”当时是怎么认为的?请从第5节中找出一个词语加以概括。(生很容易找到,纷纷举手并回答——“迂”)
师:但时隔八年之后,当已为人父、已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做父亲的不易的“我”,重新回忆那段往事的时候,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当初的做法的呢?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好吗?
生:“聪明过分,太聪明了。”
师:那作者确实是在表扬自己“聪明”吗?
生:不是,作者其实是在批评自己“聪明过头”了,有些傻了。
师:那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深深的后悔、愧疚之情。
师:很好,你的感觉很准确,其实,作者在这里是正话反说,大家想一下,与“聪明”相反的词语是什么呢?
生:愚蠢。(生纷纷举手)
师:作者是在自责自己的愚蠢,同时饱含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愧怍之情。这也是运用了一种叫做“反语”的修辞,希望大家能记住这种修辞手法,好吗?
(生齐答:好)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段文字:(多媒体展示)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
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
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
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
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小结:同学们,或许你曾嫌弃自己的父亲挣钱不够多,能力不够强,甚至说话都不中听,等你真正懂事时,就会发现,父亲永远是可亲可敬的,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三、聆听画外心曲:
师:同学们,文中 除了对父亲的动作、肖像描写之外,还有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能找出来读一读吗?(课文中这样的句子一目了然,生纷纷举手)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师:大家找的很准确,读得也很深情啊!从这些朴素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什么?大家可任选一句谈一谈。
生:我从“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读出了父亲对我的担忧、牵挂。
师:是呀,儿子一个人在路上安全吗?做父亲的是多么的担忧啊。
生:我从“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读出了父亲的细心,体贴入微。
师:是呀,儿子远行还是亲自去送才放心呀。你的感受很准确,很细腻。
生:我从“进去吧,里面没人。”读出了父亲对我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父亲多想与儿子多呆一会儿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师小结:大家刚才谈的非常好,感受很深刻。你看,父亲朴素的话语中,却饱含着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深深的担忧和牵挂,可谓字字含情呀!这种情,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在这之前,朱自清先生的父子关系并不是很好,请看大屏幕:
(1921年暑假,朱自清任扬州八中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每月的薪水直接送到家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取。不久,朱自清因多方面原因辞职离开扬州到外地执教。1922年暑假,为缓和斧子矛盾,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其父显示不准进其门,后则不予理睬。1923年4月28容,朱自清以前妻武仲谦为原型写了《笑的历史》,发表后,其父大为不满。父子间的重读更为尖锐。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一次,但父子关系仍未好转)
师:你们猜猜看,经过这次送别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会有所好转吗?
生:会,因为作者已经感受到父亲对他的爱了!已经理解父亲了。
师:那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确实感受到了这种父爱了呢?
生:我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看出来的!
师:这时的我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看到父亲艰难的动作,特别的心疼他。
师:哦,是心疼的泪水。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呢?
生:因为我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感动地流泪了。
师:哦,是感动的泪水。再有没有其他说法了?
生:为家境的窘迫、父亲的辛劳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师:是呀,这泪水包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辛酸之情。看着父亲吃力的背影,作者可以想见,此时的父亲或许已经汗流满面,但是他咬牙坚持,想到旅途劳顿的儿子可以吃上橘子,心中便又多了一份安慰。
师:好,同学们,还能从哪看出来作者确实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呢?
生: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那这次作者又为什么流泪呢?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呢?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生:这次是目送父亲,与父亲依依惜别的泪水。
师:很好,作者目送父亲,直到他的背影从视野中消失,作者的脑海中肯定浮现出关于父亲的许多幅画面。一想到今后许久才可与父亲相见,甚至不再相见,一时间情不能自已,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师:大家还能找到作者感受到父爱的相关语句吗?
生: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你很仔细呀!那这次作者为什么流眼泪呢?
生:想念父亲了!
师:哦,想父亲了,你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感受呢?给大家谈谈吧!
生:有过,这种感受很痛苦,那是我五岁时,父母出差,我被送到乡下姥姥家,一连20多天没有见到他们,想他们做的饭,想他们说的话,想他们在家时所有的好。那几天我几乎每天都哭闹着找爸爸、妈妈。
师:啊,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挺强,也是亲身经历,感受深刻呀!其实作者当时的心情比你还要难过的多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作者与父亲已经很久不见了,他对父亲除了愧疚还有担忧,因为父亲的年龄很大了。
师:很好,你想的真够全面的。是呀,读着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一生,想到父亲颓唐的处境,想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心情是复杂的,有对他待我不同往日的理解,有对父亲老境的同情,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有对自己曾经做法的自责。种种感情一时间可能全部涌上心头。朱自清先生在自我的反省中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看大屏幕:
我与《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会,想起来跟在眼前的一般无二。——朱自清《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怀着真情来写,文章才能打动我们呀。这是本文成功的第二大秘诀: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多媒体出示)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6、7小节,再次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
三、感受浓厚底色:
师: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送别,仅仅是为儿子买了几个橘子,至于让“我”这个二十多岁的大男孩在当时就一次次流泪,甚至八年后回想起来还泪眼蒙眬吗?(多媒体出示)
(问题有难度,学生答不上来。)
师提示:请大家读2、3段,思考:若将这两段合并成为一句话:“那年冬天,我要到北京念书,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们便同行。”是不是更简洁呢?
(学生交流。)
生:2、3两段主要写家中的境况,为下文表现父爱做了铺垫。
师:能详细的说一说吗?
(生表述不明白)
师:能说一下家中的境况如何吗?
生:当时家中境况惨淡,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师:这对父亲意味着什么呢?
生:意味着没有工资,没法养家糊口了。
师:是呀,父亲的压力很大,有丧母之痛,有失业之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要亲自送我,还舍得给我买橘子,那这次送别就不是一次普通的送别了,这橘子也就比普通的橘子不知道要贵重多少倍了。儿子理解了父亲,父亲宽慰了儿子,朱自清先生在一次次的反省中架起了与父亲沟通的桥梁,父亲看到《背影》一文后(大屏幕出示)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师:可见这2,3两段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给整幅画面涂上了厚重的底色,使文章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是,这是本文成功的第三大秘诀:将人物置于特殊的背景下,做好必要的铺垫。(多媒体出示)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情”字,穿着中透着情,动作中显情,言语中含情,泪水中传情,让背景染情,让背影穿情,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可谓父子情深啊!(补全板书,随机勾画成心形。)请同学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这深沉的父爱。
五、拓展提高,描绘心中画图:
师:品读着文章,你的脑海中肯定也浮现出许多关于自己的父亲的画面,试选择最令你感动的一幅,学习文中的技法,以文字为画笔,将其描绘出来。(根据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口头说,课下写。)
六、作业设计:
1.熟读你认为写得最感人的部分,力求成诵。(必做)
2.完成关于父亲的“画作”,看谁写得最感人。(选做)
七、教师寄语:
师:最后在大家在《父亲》这首歌曲声中深情地朗读这样几句话,再次感受父爱带给我们的温暖吧:
父爱如细雨,深情无言,
——却会给我们的心灵沃土以不竭的滋养;
父爱如丁香,淡雅悠长,
——只有当岁月走过,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芳香;
父爱如名著,博大精深,
——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味与珍藏。
珍惜拥有! 不留遗憾!
(多媒体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