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风雨天一阁》中的散文缺陷?
余秋雨的写作是以挽救将坠的人文精神为己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这种挽救的姿态如果过于猛烈,就会显得做作,反而不是彰显文化精神。在《风雨天一阁》的开头部分,余秋雨写自己终于有机会到天一阁来,用了“圣殿”、“卑躬屈膝”、“哆哆嗦嗦”等词,就令人有用力过猛之感。
余秋雨的散文都有很明确的主题,而且多是关于文化或文化英雄的悲剧命运,因此他的散文的运思,都会朝自己的主题努力。他会把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多种复杂的因素尽力删减,把自己叙写的故事“熔铸得很纯粹,纯粹得可以一无障碍地表达他强烈的抒情意向。而强烈的抒情意向往往也都十分脆弱,遇到哪怕是些微非抒情杂质都会顷刻瓦解,所以作者必须毫不犹豫地将这些杂质排除。”就《风雨天一阁》而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余秋雨除了写自己于天一阁的相遇以外,还重点介绍了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和他的传人。作家把藏书家复杂的藏书动机,简化为怀着隐秘使命,就像一个坚强的地下工作者,余秋雨认为范钦具有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这种人才可能“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他赞扬范钦具有一种冷峻的理性,能够提炼自己的文化良知,“使之变成一种情形的社会行为”,并且认为范钦的社会人格比较强健,“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文化事业管理起来。太纯粹的艺术家或学者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是办不好这种事情的”。最后几句话,在夸奖具有社会人格的文化人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对纯粹专家学者的某种不敬。这与作者对文化精神的张扬又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