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1:
对了, 我还想请问一下, 此篇文中的「他」指的是余光中先生本人吗? 所以,是以第三人称写作,是这么子吗?
更新2:
刚刚打了错字,最后一句, 「是这样子吗?」 拜托拜托,帮帮我,真的十万火急
余光中作为一个海外游子
他的作品的基调是思乡。《蒲公英的岁月》更是表现了这种思乡的主题。文题就是一个比喻,以蒲公英的流浪比喻自6 I作客与作品的漂泊无根,而且全篇处处都是妙喻。《蒲公英的岁月》是1969 年他应美国教育部之聘第三次赴美时写成。短短十年,三次离乡,感受一次比一次强烈。 作者以蒲公英自喻:蒲公英的岁月,流浪的一代飞扬在风中,风自西来,愈吹离旧大陆愈远。他是最轻最薄的一片,一直吹落到落矶山的另一面,落进一英里高的丹佛城。 这种对祖国、对家乡的离愁别绪,贯穿于散文的开始到结束。 余光中的散文,意象化的程度更高。它以一个意象为中心辐射开来,笼括全篇。《蒲公英的岁月》一文,作者将自己的放逐,自己的远游,自己的文学灵魂和艺术追求,与蒲公英的意象相契。“灵魂,是一球千羽的蒲公英,一吹,便飞向四方”;“每一次出国是一次剧烈的连根拔起,自泥土,气候”;“蒲公英的岁月,一吹,便散落在四方,散落在湄公河和密西西比的水”;“蒲公英的岁月,流浪的一代飞扬在风中,风自西来,愈吹离旧大陆愈远。他是最轻最薄的一片,一直吹落到落矶山的另一面”。然而,余光中终究能在漂泊中寻到一个定点,“延续一个灿烂悠远的文化,使他们的民族还不致沦为真正的蒲公英,沦为无根可托的吉普赛和犹太”。
参考: fjtu/fjnu/courseware/0618/course/_source/web/lesson/char25/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