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

明末,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如皋冒辟疆、商丘侯方域被称为“明末四公子”。

既被时人合并为同类项,当然得有***同点。他们出身显赫,尤其是其父祖辈在政治上都有一定声望。商人再有钱,他们的儿子是不敢和名宦之子并称的。其次,他们不是绣花枕头,四人风流倜傥、文采斐然。但仕途不得意,胸怀大志而不得大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危机四伏的明末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他们都是复社成员,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希望能挽救国家危亡。

今人对冒辟疆、侯方域更为熟悉,原因是这两位的人生际遇和香艳故事紧密相联。清初的孔尚任将侯方域、李香君之间美丽凄婉的爱情写就《桃花扇》,影响至今。而冒辟疆先得陈圆圆的垂青,后与董小宛两心相许。

1644年,李自成起义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家族的荣誉、个人的前程所依靠的大明朝宣告覆亡。随即满清兵锋南下,时局发生天崩地裂的大变化。性格即命运,乱世翩翩佳公子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这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历史评价。

四人中,陈贞慧年纪最大,他生于1604年,比方以智、冒辟疆大7岁,年长侯方域14岁。他的父亲陈于廷也最为有名,曾是和黄宗羲父亲黄尊素等人名列东林,官至左都御史(品秩和六部尚书平级,乃全国最高监察官员)。陈贞慧是散文作家,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崇祯登基后,清算了魏忠贤的阉党,阉党人物阮大铖被免官,蛰居留都南京,到处活动,企望东山再起。陈贞慧与吴应箕等***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公揭》,在南京到处张贴,搞得阮如过街老鼠。南明弘光朝,陈贞慧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九死一生。

入清不仕,陈贞慧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著述自娱。保持了作为明朝旧臣的气节。他时常和一起坚不入城的几位遗民悲歌痛饮。闲暇时,拄着拐杖在村头田间漫游,还把拾到的麦穗带回家。一天喝得大醉,贞慧把孩子们叫到身边,要他们朗读屈原的《卜居》。满座楚歌,陈贞慧老泪纵横,竟一病不起!

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著有《雪岑集》、《皇明语林》等书,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

方以智的家族在四人中最为显赫,他出身于桐城方家这一大族。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授业的老师亦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方以智学识渊博,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学问成就在这四人中也最为杰出。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他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

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但他始终不肯投降。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乱南逃。当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农民军之事传入江南时,友人皆把他比拟为文天祥。

方以智当过明朝的官,因此清朝入主中原后,目标最大。清兵大举南下时,他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满清官服,右边放了一把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选择那把刀。满清将领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方以智于顺治七削发为僧,改名弘智。晚年定居江西庐陵清原山净居寺。出家后,虽然看似逍遥法外,但仍不忘救世,讲学宏道,交朋纳友。这一时期他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

1671年冬,方以智因被怀疑和抗清力量仍有牵连而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冒辟疆的父亲官职在四公子的父亲中是最低的,只做过守备副使。但如皋冒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或许血液里有蒙古贵族的基因,他高大儒雅,极具才华。和唐伯虎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一样,他个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时有“东南秀影”和“人如好女”之名。他的婚姻和情爱生活极具传奇色彩。他寻访梨园名伶陈圆圆,并于1641年当面订下了“嫁娶之约”并相约来年择日迎娶。董小宛对他一见倾心,宁愿给他做小妾。

冒辟疆十岁能诗,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

清兵平定全国后,他以明朝遗民自居,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侯方域年纪最轻,其祖父和父亲都是东林党人,此人也是才气纵横,十七岁就替父亲起草奏章。侯方域与陈贞慧交情尤深。他之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便是随陈贞慧同游而起。李贞丽为陈贞慧所眷,而李香君为李贞丽养女,她“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后人对其故事最为了解,有赖于《桃花扇》这出名剧的传播。《桃花扇》提到他碰到李香君时,他的父亲得罪当朝权贵,以浪费军费已被逮下狱。所以落魄的侯公子连泡妞的钱,都需要别人资助。父亲尚在狱中还有心思诗酒风流,其友黄宗羲对此很不满意。

明朝灭亡后,侯方域并未像《桃花扇》中所演的那样出家当道士。清顺治二年,28岁的侯方域回到老家。由于不甘寂寞,积极为清朝镇压农民军出谋划策。顺治八年应河南乡试,他依然没有考取,仅仅中了副榜。他多有诗文歌颂新朝统治者,所以时人讥讽其晚节不保:“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至35岁,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恨不已,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其壮年后悔之意。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明志。1655年,37岁的侯方域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