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一些,供你参考。
虚写
一、虚写的界定
虚写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与与正面实写相对的一种写作手法。 也叫虚笔,是一种以虚写实的叙述和描写的技巧。类似音乐中的歇拍、绘画中的空白、电影中的空镜头、戏剧中的静场,等等。虚写是一种表现手法,多用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尤其在散文、诗词、古典文学、绘画等等方面尤为突出。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等。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的意境。
虚写时,作者虽渲染了某些人物﹐却不使其出场﹐只让读者觉得它的存在﹐借以影响着在场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例如曹禺话剧《日出》中的金八﹐鲁迅小说《药》里的夏瑜。“虚”是指文学作品中虚的部分,也就是由文学创作中有形或真实的部分所引起的无形或虚构的部分,作为一种写作手法,虚写经常借助比喻、夸张或象征的作用,给读者提供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一种必然的虚境。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真实,是现实生活在作者笔下的反映,而由于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渗透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因此,文学真实又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想象的真实和虚境。虚与实的结合造就了文学作品强烈的艺术氛围。
二、虚写的作用分析案例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虚写借助艺术手段的作用,引导读者产生必然的联想,主动自觉地去捕捉那些难以形容的情趣和韵味,从而体会到“虚”的境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林黛玉来到贾府,见过外祖母、两位舅母、三姐妹和王熙风之后,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到了贾赦府里得到的答复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在贾政府里也因“斋戒去了”没有见到。
按照正常礼数,黛玉来到贾府是必须要见过两位舅舅的,但和如此众多的人物一一见面在写作上却是很难把握的,且和两位舅舅的交谈一定会是非常正式,叙述起来是需要大量笔墨来描述的,因此,作者就使用了虚写,通过借他人之口解释为何没能相见,躲避了描述时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为后来的真实相见打下了伏笔,给读者预留了联想的余地。
3、《三国演义》第五回有这样一段:华雄勇猛无比,前来大骂搦战,连斩俞涉、潘凤两员大将。当时的盟主袁绍大惊失色,叹息日:“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此一人可斩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日:“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斟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大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中,作者也避实就虚,在描写关羽痛斩华雄一段情景时,作者没有选择正面描述关羽如何英武登场,又如何与华雄激烈交战,而只是侧面形容华雄的英勇和战场上轰鸣的锣鼓、震耳的吼叫,以及众多战将诸侯在军帐中焦虑不安为关羽的安危担心的画面,且就在他人急切等待之时,关羽已然策马回营,提回华雄首级掷于帐中,引得众人一片称赞。虚写的手法俨然更增强了对关羽英勇气概的表现力,令读者暗自叫绝。
4、《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以写鬼写妖虚幻人世创作出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是一个虚实相间的艺术世界。蒲松龄创设的梦幻的世界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的,它依托于现实存在的自然、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描写了人类现实中所没有的异类世界,却让人感觉它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之中,这种虚实相问的艺术境界使读者领悟到了宇宙中生命的灵动和人生中深奥的哲理。
5、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的长篇巨著《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它通过想象和巧妙加工,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实写和虚写结合起来,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替的图画,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比如写夜的寂静时,人们竟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地尖叫声”。
6、《琵琶行》里有这样一段经典的音乐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通过使用别致的虚写手法和大量绝妙新颖的比喻来形容琵琶女高超的琴艺,使读者透过形象化了的音乐深刻感受到她身世的凄凉,从而最终真切体会白居易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和贬抑的失落与悲凄之苦。
7、《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和坚贞的情操。诗中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善辩的古代妇女形象,在诗歌的第一段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慕,这一部分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起首四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从大处说到小处,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也奠定了全诗的气氛:明朗的阳光照耀着秀丽的阁楼,阁楼里住着漂亮的女子,色彩炫烂。而后罗敷就出场了。“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从正面描写了罗敷的外貌:提着一个青丝做络绳、桂树枝做提把的桑篮,头上梳的是斜在一边的“倭堕髻”,耳朵上挂着闪亮珍贵的明月珠,上身穿着紫红绫棉袄,下身围着一条杏黄色绮罗裙。整个人的形象鲜亮、明艳、楚楚动人。按照常理,诗应该继续描写罗敷的身材和面貌,这也是读者所期盼的,而想要用文字勾画出心目中绝美的程度谈何容易,于是作者使用了虚写的手法,停止直接对这位美女进行刻画,转而开始描绘周围人被罗敷美貌折服的模样,不仅间接证实了采桑女容貌的美轮美奂,而且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最重要的是以无墨之笔达到了刻画人物的效果,给读者提供了充分遐想的空间和意境。
8、唐代诗人李白就以擅长在诗中创设虚境而闻名。数字在虚写手法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里的“四万八千”虽是实数,却隐含着更大的虚数,被用来形容年代的久远。李白偏爱数字中的“一”、“三”、“千”、“万”,这些数词在文言文中大多为虚数,表示多的意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描写的是在秋天这个准备寒衣和与家人团聚的季节,思妇在明亮的月光和秋夜不眠的捣衣声中思念丈夫的情景。类似的诗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虚指数字的使用既反映了作者李白孤傲狂放的性格,也折射出诗人宏伟博大的胸怀。
9、《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曲是这样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碧云”、“黄花”这些和秋季时令紧密相关的景物首先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和氛围,“西风”和“南飞的北雁”加剧了寒冷的凝重,“血红的枫林”更加渲染了离别的愁情,怎能不让人泪湿衣襟。作者避实就虚,假托景物描写实际抒发了离情别愁,帮助读者体会到了剧中人物内心的凄苦。
10、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典型的托物抒情的散文。这类散文通常先写客观事物,然后再写意抒情,也就是采用写实和写虚相结合的手法。
《荔枝蜜》全文***分五部分。前三部分分别写作者以前一向不喜欢蜜蜂,以作者对蜜蜂的初步好感、作者对蜜蜂的进一步了解,赞美了蜜蜂的高尚,这些都是写实。
第四部分杨朔写道: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作者歌颂了农民,由实写转入虚写,由对蜜蜂的赞美而转向赞美像蜜蜂一样勤劳高尚的农民,歌颂了他们的奉献精神,这才是作者的本意。第五部分: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运用虚写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寓意,提高了意境的层次。
11、在《药》中,鲁迅通过“刑场”、“茶馆”、“坟场”三个场面精心刻画了与夏瑜的死有关的三类人——华老栓、康大叔与众茶客、夏瑜的母亲,而中心人物夏瑜却从未直接登场。虚写夏瑜正是作者对全剧格局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夏瑜自始至终没有正面说过一句话,而康大叔却一直“掷地有声”,人们能时刻感受他的存在,而夏瑜却悄无声息,这恰恰紧扣主题,革命者脱离了群众,从而预示了革命者在精神和现实方面的双重悲剧的结果。
《药》的创作运用了典型的虚实写法。鲁迅先生用写实的手法描写华老栓一家的生活悲剧,从华老栓夫妻为儿子治病,买人血馒头,到华小栓病死。而对夏瑜的为革命牺牲和后来者对他的悼念却运用虚写的手法,间接折射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在诗词或者文章中,虚写有很好的渲染作用,也有很好的表现力,同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有一种含蓄的美。
可百度 卢克论文,查找“虚写及其作用”一文。还可以在卢克论文网中找到更多的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和写作方法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