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有那些文体
知识点总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
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2. 文言文中有那些文体文言文就其基本形式,可分为“诗”、“文”两类。
诗
古代汉语诗歌有两个源头,即《诗经》和《楚辞》。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各种体裁,包括:诗(《诗经》)、骚(《楚辞》)、古诗(古风,汉魏六朝时期)、近体诗(绝句、律诗等)、词、散曲等。
文
“文”就其语言风格而言可分为“古文”(散文,以散句为主)和“骈文”(以骈句为主)两个大类。就其内容和功能而言,又包括文学性和实用性两类。对于文体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文选》分类多达38类,《文心雕龙》前25篇也基本在探讨文体等内容。后世有清代姚鼐著《古文辞类纂》,分13类,包括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3. 文言文的文体有哪些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
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4. 文言文的四种文体一、判断句
判断句常用语言标志为:“……者也”、“……者,……也”、“……,……也”、“乃”、“为”等等。者,助词,与前面的词语或短语构成名词性短语,如“……的人(或东西)”;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可译为“了”,或可不译。
1、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3、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4、夫战,勇气也。(同上)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二、倒装句
1、主谓倒装。往往是为了强调谓语。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常常前置谓语,以突出和强调宾语。如: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二是疑问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常常前置,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3、介宾倒装。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谁”放在介词“与”之前。应为“吾与谁归?
4、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是状语必须放在谓语之前以修饰谓语,但文言文常常倒装,将状语放置在谓语的后面,以强调状语。
如: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以尉首”放在谓语“祭”的前边,应为“以尉首祭”。
5、定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都是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前边起限制或修饰作用。但在文言文中常常倒装,将定语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后边。
如: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定语“五(个)”和“八(扇)”分别在宾语中心语“人”和“窗”的前边了。应为“为五人,为八窗。”
三、省略句
省略句有多种情况。
1、省主语。如:
(1)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在句首省略了主语“渔人”。
(2)见渔人,乃大惊。(同上)
在句首省略了主语“此中人(或桃花源中人)”。
2、省谓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三”的后边省略了一个主语“鼓”字;“衰”和“竭”的前边省略了一个主语“气”字。
3、省宾语。如:
(1)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在“问”的后边省略了宾语“渔人”。
(2)使与台齐。(《童年记趣》)
在“使”的后边省略了宾语“之”。
4、省介词“于”。如:
(1) 场主积薪其中。(《狼》)在“积薪”的后边省略了介词“于”。
(2)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四、被动句
被动句常用语言标志是“为……所……”,可译为“被……所……”。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还有一个是“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字活用而造成被动。
5. 文言文文体的概念是什么1、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致。
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六国论》、《过秦论》等。2、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体叫做“疏”;用于臣子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如《出师表》、《陈情表》、《论积贮疏》、《隆中对》等。
3、记 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也可以记一下国家的重大事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西湖游记》、《石钟山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此外,也有以说明为主的《核舟记》。
4、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记述生平事业、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一种文体。常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陋室铭》。
也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铭文,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5、赋 这种文体产生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重视词藻,对偶和押韵,讲究铺陈叙事,写法上常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如《赤壁赋》、《阿房宫赋》等。6、传 用来记载某人事迹(主要活动和生平)的文章,“传”一般由别人记叙,也有自述生平的“自传”。
如《五柳先生传》、《童区寄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7、书 即书信体,今天的书信格式是由古代的“书”体演变而来的。
如《报刘一丈书》、《李陵答苏武书》、《与朱元思书》等。8、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现代的“引言”,“前言”。
如果是说明编写目的、简介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如《荔枝图序》;如果是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属于议论文,如《伶官传序》;还有为某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的文章,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东阳马生序》;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带有很浓的抒 *** 彩。9.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
如:例: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6?1张衡传》;《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
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见《应用写作》2003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独特的功能。
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
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
因为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它往往以历来展现在作家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
它能代表某个作家、某个时期、某……在于任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劳伦斯的话说,存在于它‘为语言意识而作斗争’之中”。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
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
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而后者又归根结底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