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读出文言文味道
举例: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读出“语言”味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形式。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音乐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古朴悠然,有不同于白话文的特别韵味。
初学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诵读文本,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如:关注多音字的读法,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要引导学生体会断句、停顿,让学生感知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等方法,从而读出文言文语言的味道。如《学弈》一课的教学:师:读古文讲究“断句”。
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老师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师范读)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
(生各自练习朗读)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
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
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师:好多了。
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
(生重读此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教者的讲述、示范、标画、练习,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学会诵读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音韵优美的教师范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诵读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古文的韵味,从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二、读出“意境”味所谓“意境”,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语言中包含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入情入境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让学生获得“意境”体验,是离不开“读”的。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咀嚼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意境”的解读会越来越形象饱满、情感丰富,仿佛文本中的那人、那物、那景、那情,就在眼前。
有时候,声情并茂的诵读比费尽心思的逐字逐句翻译更能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过程,“读”才是第一文库网首选策略。
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的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的黄河。
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生:我的脑海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这个环节,教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了泰山的雄伟巍峨,读出了长江黄河的澎湃汹涌,把理解与朗读结合起来,用朗读促进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这就是读出来的意境味。三、读出“文化”味这里的“文化”,是指文言文蕴含的人文内涵。
当我们面对经过历史淘洗的经典文言文时,我们总能感觉到其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也能深深体会到优秀中华经典文化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
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生:俞伯牙,钟子期。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男生一起读!(男生读)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女生一起读!(女生读)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师。
2. 读起来很有味道的古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订胆斥感俪啡筹拾船浆 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
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5.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采撷文言文教学美的花朵
在数千年文言文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优美古文,它们或韵或散,或律或绝,或气势磅礴,或娟秀隽永,真是五彩斑斓,绚烂多姿。这些古典美文如清流一般清澈湍急,滋养着多少的华夏子孙。
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掘蕴含在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其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天我聆听了钱虹老师和宋彦琳老师执教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一课,虽然是旧课文,但仍有有一种常听常新、亲切优美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宋老师的课,她没有执着于用死板的翻译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而是用情感体悟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真正的用现代的思想、灵活的语言去挖掘教材的美,去品析文言的味道。
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真正挖掘出古文中美的因素,让美的花朵绽放出来,让一句句优美的古诗文细流涓涓流淌出来,那么课堂上学生才会感受到古文字的美,上出来的课才有语文味。
二.应重视诵读和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诵读和积累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语文课要真正上出语文味,离不开诵读和积累。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打开教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课文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词采斐然、韵律优美、意境深邃、琅琅上口,比较适合朗读。教师在设计时首先应考虑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文下注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以及古代专有名词的读音。其次,要考虑指导学生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和情调。有条件的最好是借助电教设备对所教的文言文进行配乐录音让学生随其诵读。再次,要考虑对课文的深入研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结构、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最后要考虑让学生悟读提高,这是学习的总结阶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诵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今天浅虹老师的课,就特别重视诵读,她仅仅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读,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课上,她以赏读为主线,通过让学生自渎自赏、你读我赏、我读你赏把课文中的景物的修辞、作者的感情进行全面的赏析,使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在感情上达到***鸣,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在设计《岳阳楼记》的教学,应考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只要引领学生步入其间,置身至境,上出的语文课才有文言文的味道。
4. 小学生如何读出文言文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宗白华先生也说过,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可谓意境?“意”是作者在诗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它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来寄托。“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内心的***鸣。
具体地讲,意境是指运用艺术形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由此可见,意境是自然景致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艺术殿堂中最璀璨的明珠,许多名家名作皆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学大纲里明确要求,要培养中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古诗文。古诗人中的“意境”非常美,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中的“意境美”呢?本文粗浅地谈谈认识。 1.启发想象力,再现意境美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加工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具有突破现实的限制,将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合、重组,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任何审美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就不能产生审美情感的***鸣。
中国古诗文中的许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体,创作者与欣赏者发生感情的交流与融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富有诗情画意,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情地欣赏到作家笔下描绘出的一幅幅意境优美的艺术画卷,必须要明确作家创作的真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方能再观诗文中风光绮丽的图画美,自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珍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情山水,醉意自然,这便是作家的真意。
作家根据这样的“意”绘出了秀美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画面一,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家笔下,琅琊山就是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泉、有亭。
琅琊山蔚然深秀,苍翠连绵;酿泉水声潺潺,倾泻而出;醉翁亭踞临泉上,翼然欲飞。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辉映生色,尽显诗画般的优美境界。
画面二,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早晨日出东山,林间雾释露消,顿显清新之气,傍晚日落西山,岩穴皆笼暮色,则有昏暗之象,作家以简练的语言,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致。 画面三,四季变幻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竞放,幽香扑鼻,佳木秀颀,枝繁叶茂,秋高气爽,霜露洁白,冬季水浅,乱石显露。
一季一幅画,都选取最有特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画面四,与民同乐之美。
山水之乐,常人都极易感受,这不足为奇。描写滁洲官民游乐的情景,“乐”的内涵就加深了,滁州人民在清廉有为的官员治理下,在和平富足的环境中过着怡然快乐的生活,这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显现了政治清明的景象,表达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风格清新,意境优美的散文,它为读者既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的风景画,又勾勒了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两组画面相映成趣,意境幽远,千古传诵。 2.抓住关键语,品味意境美 古人说:“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欣赏它们的意境美,应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地品味诗文的意境美。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气势恢宏的写景诗,描绘了从行船上遥望天门山的壮阔气势和雄浑意境。
诗的三、四句中“出”字和“来”字用得极妙,应细细品味。“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使本来静止的山有了动感的美。
如果只是站在岸边某一固定的点来远望天门山,那只会有群山屹立的静态感。而诗人身在江中的行船上,远处的天门山迅急的扑进眼帘,愈发清晰的雄姿转瞬即逝,两岸青山迅速向后退去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来”字是“出”字的补充,船行江中,天门山仿佛张开双臂,迎接从天边远来的客。“出”“来”二字提挈全诗,我们据此细细品味,就不难领略诗人勾画的“天门夹江相对,长江波澜壮阔”这幅雄奇壮阔的画卷,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觉。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断肠人”一语最为关键,曲的前半部分用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了九个特有的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分别冠以九个极贴切传神的词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有形之物,皆能触发心中悲苦之情,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后半部分写浪迹天涯的游子,眼见日落西山,有家难归抑或。
5. 怎样才能熟读文言文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
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
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
陶渊明读书, “奇文***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 “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
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3、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欧阳。
6. 怎样读好古文你一定不会想要网上复制的那种长篇大论吧
我自身的经验是
你应该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绿皮的,书店能买到
在平时做古文阅读或者看古籍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字词就用字典查,把它的每一个解析都记住
以后再看到这个字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了,也就是一次多用
还要注意词类活用,比如名词作状语啦,名次动用啦,等等
有时间多读古文,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史记什么的,培养语感
如果你得做古文题,先看问题上原文找答案,把原文对应的部分翻译一下,问题会迎刃而解
最后,祝你成功啦!
7. 怎么读好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