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帮忙想想刘备的研究报告吧~~

帮忙想想刘备的研究报告吧~~

三国演义》杂感

——三国英雄论

东坡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少自认英雄的人或是自信即成英雄的人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摸爬打滚,四起干戈,却也渐渐被历史淘出了长河。 英雄,此二字不知纠葛了几多逐鹿群雄、东征西讨的人的心绪。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场下? 凡言“三国”者,即便未曾看过此书者也必知悉“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的大名。书中,他是一位羽扇纶巾、谈吐高雅、自比管乐、有呼风唤雨之能、经天纬地之才的一代儒将。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无数人心中,诸葛亮的文才武略、战术谋略,甚比“武圣”孙武而被顶礼膜拜。没错,孔明多谋而近妖,是个奇人;三国系一体,是个伟人;言归子底,他呕尽心和血,可惜却是个苦人,一世争战却未能打下那汉室江山。刘备尝夸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缘何其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运捆绑于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了。知刘禅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现实终究是悲哀的: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戎马倥偬,到头来却也不过是五丈原夕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 而书中倍受推崇,集大义于一身的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当世皇叔,尽人和之利,而论起英雄,便如当时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一般,此酒也得脱手,难入口。书中刘玄德大仁大义,至孝至亲,满面忠厚之相,又有识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谓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无半点瑕疵。可惜透书而观,这却只能说是贯中为体贴顾念这位刘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苍白脸上抹上些许胭脂而已。李宗吾所书之《厚黑学》中骂刘玄德之脸皮之厚更甚城墙转拐之处。刘备皮虽厚、心虽黑却终是心中无谋,而其皮厚心黑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刘备好哭,且会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无华。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泪齐流,惺惺作态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声呜咽几声,似鲁肃这般忠厚之人便会跟着流下两行老泪。刘备之哭,把人心收买,孔明被哭出隆中,赵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声“刘大哥”,右一声“主公”,虽然没有拜过把子。玄德之心黑,胜于浓墨啊!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招欲擒故纵之技阴狠歹毒之至,好一声“君可自取”听得孔明汗流满面,热泪盈眶,手足无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刘备听毕必是侧脸叹息,心中却已笑足三万六千五百次了,可见刘备确是一个皮厚心黑的“忠厚长者”。 而回头看看那些各路诸侯,吕布虽可独战三英,却只是个背信弃义、沉迷声色的三姓家奴,被历史唾弃;周瑜,虽然是青年俊才,深谋远虑,城府之深都和卧龙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气用事,心胸狭小。孙权,只不过依父兄基业,虽有任人唯贤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却无争世夺天下之大才,而无半点建树;董卓乱政,擅自废立皇帝,擅自戳杀群臣,虽极大打击了皇权,却不过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个清道夫的角色,为旁人卖力做嫁衣耳…… 青梅煮酒,酒亦冷。乱世枭雄,令诸侯。 可以说,那英雄之能饮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时便被断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其城府年少时已然颇深。 书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议。而我却要说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缘何唯有刘姓可称帝?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有远见卓识,他抓住“天子”这个有利筹吗,于乱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一统北方,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同样为其子代汉建魏,为最终平蜀平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词之格匠心独具,豪情奔放洒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都脍炙人口,为人所争诵。 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环境。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 后记:英雄之说本无定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远却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 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未来在自己手中

——读《心愿》有感

《心愿》为张爱玲在1937年所著,这是一篇有关于她的母校——圣玛丽亚女校的抒情散文,在记念自己母校的同时也表现出“未来在自己手中”这么一个主题。 文中写到“我也有份用时间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学校生活的形象。”张爱玲的散文一直让人觉得犹为舒适,如同靠在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上。《心愿》中多处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准确的把时间比作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把你雕刻成精妙的雕象又可以在你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这一切都看你如何把握,例如居里夫人在美的这把双刃剑上的使用贴切、精准,这就把她的美丽化作了永恒。 生命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的心愿一一达成。不要为了曾经的放弃、曾经的退让、曾经的不自信而后悔。当未来变成现在时,那它就不是未来,因为它成为了现在,而后悔是无法改变现在的,到那时你便失去了那一个未来,失去了自己的追求,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你心中的那一个信念。 未来在自己手中,因为你始终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始终是自己生命的源泉;也始终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所熟悉的穿过绿色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必已进入了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梅树将遵循着它的目标,它的未来将为纵横的小径伸出有力的臂膊,你是否也想和梅树一样,当某天被岁月洗尽铅华,回首间顿悟到自己的今天已经成了过去梦想中的未来,心中的愉快和兴奋将如排山倒海般无法抵挡,而或是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写到的那样:在你即将死亡之时后悔着曾经的碌碌无为;后悔着曾经的虚度年华,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乞盼着死神可以给你再一次的重生,然而最终你只会在后悔和遗憾中走向死亡,走向地狱。 上苍给人机会去把握自己的未来,这是上苍的仁慈,是给你,给我,给他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的操纵柄不在上帝的手中,因为上苍把雕刻你未来的任务,交给了你自己。现在你的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刻刀,你可以用它雕刻出如同《思考者》一般不朽的传世之作,但你也可能在一不小心之间就用它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只因你如何利用它,它是你的敌人也是你的队友,它能给你快乐也能给你痛苦,它是你的新一次挑战,也是又一次属于你的机会。 好好地把握这一次的机会别放手,别让他在你的指间划过,就如同你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这个机遇也是只有一次,珍惜它吧!让他把你从一块普通的石头,雕刻成宏伟的雕塑,让他把你平凡的人生续写成永恒.

读《病隙随笔》有感

——生活的强者

我没有见过他,史铁生。只是从那些鲜活的文字里觉得他是一个刚毅的男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却是个巨人。先前曾拜读过他的几篇文章,都感触很深。因为虽然上苍对他很不公正,可他却依然带着胜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称:我是强者。 史铁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时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轮椅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就如他在《病隙随笔》中说的一样,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可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命运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旧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缠身,却仍对生活抱着十分的希望。 我很佩服他。 史铁生说:“生病是生活的体验之一,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难以想象他的心中拥有多么大的勇气。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给我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那一定是一张很自信、很灿烂的笑脸,他的眼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静,一种生机,一股极强的生命力。 有一些话他说得极有道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一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祥。其实我觉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会垂头丧气,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当清醒时,仔细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会我们的往往比成功时获取的更多。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坎坷让我们更执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实,我们每一刻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这样说。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一个两条腿、两个肾脏均出现故障,要靠透析器来维持生命的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几乎已经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旧很平静。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细细寻找身边每一处的快乐和美丽。 在史铁生这样的巨人面前,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时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声叹气,甚至停滞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这叹息声中错过了更多。回头想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可以自由惬意地做着想做的事,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赋予的特别经历,好好珍惜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祝福他,史铁生,祝他的身体和心灵上每天都存在着阳光的温暖,祝福他可以继续与命运抗争,继续顽强地走下去。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白来一遭,因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如果让他来选择墓志铭,他会选择这样一句话:“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扫尽尘嚣。

读《感恩节的荆棘花》有感

故事讲述了美国妇女珊德拉在遭遇流产,丈夫失业后,一度埋怨上天对她的不公,偶然在感恩节那天,在花店中结识了一位与她有着类似经历的女店员。她在挫折面前的勇敢,对待顾客的真诚,以及对人生的深入诠释,无不感染着珊德拉那颗破碎的心,并使她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 故事的情节可能并不使人“眼前一亮”,但女店员从朴实的话语中道出的感悟,不禁令人深思。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在重创后未必有再次站起的勇气,而女店员却做到了。她对生活不仅充满希望,还给予顾客鼓励与开导,这是她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正如她所说:“我一直都在享受生活中的‘花朵’,但是,荆棘使我明白了上帝的安慰是多么美好。”在花店的经营中,女店员同样结识了不少像珊德拉那样的顾客。她有个习惯,在感恩节时,向他们赠送一束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为让彼此珍惜眼前的幸福。 女店主的形象一直浮现于我脑海,她的言行告诉人们“荆棘”能够将“玫瑰”衬托得更宝贵。“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此句耳熟能详,可为何人要被生活主宰呢?不如在未失去之时,就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由此,使我想到七月里发生的一切,多重原因,并未如愿以偿,理想的破灭固然使人心如刀割。多想回到过去,让时间停止,改变残酷的结局,但一切都太迟了…… 如今,我已走上一条自己选的路,它蜿蜒而漫长。路上也许有拌脚的石块,一路也许阴晴不定,也许路的前方已有大大小小的山坡和丘陵等待着我。过去的毕竟成了“历史”,不乐观地走出阴影,怎能看见第二天黎明的曙光?人生亦是如此,你无法准确地知道其中有多少磨难,而它往往不定时地出现在途中,不少人选择退缩或逃避,结果是被磨难所征服,成为不折不扣的弱者。何不选择放开胸怀,大胆地尝试再次拼搏?正如恽代英所说:“能力愈运用愈大,困难愈奋斗愈小。”别忘了谁是人生真正的主宰者,是你!就是你!你该是征服磨难的人。朋友,请不要一味地活在过去里,前方的路还很长…… 过去,是你无法改变的;而将来,是你能够去创造的。所以,请清醒地面对现实,珍惜你拥有的,把握你脚下的! 善与恶

——读《悲惨世界》

有感 《悲惨世界》——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这一切使我既感动又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却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读《鲁滨逊飘流记》有感

今年国庆、中秋两节合一,放了七天的长假。趁此机会,我看了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飘流记》,觉得深有感触。 在文中,主人公鲁滨逊并不是一位出身名门,风度翩翩的贵族子弟,也没接受过任何高等的文化教育,但他却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他身处资本主义四处扩张的时代,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富于冒险、充满野心、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和一股压抑不住的冒险的进取精神,以及他踏实、勤恳的思想态度。他生活经历中所取得的成功,大多也是依靠以上几点来实现的。 首先是顽强的毅力,这在文中主人公鲁滨逊身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在海上遇到风暴虽未死而脱了险,可这种脱险却是更为可怕、恐怖。因为他被海浪卷上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而他当时身边只有一把刀,一个烟斗和一小匣烟叶,别无他物。但他却有百折不回的毅力,甚至在他的住所被可怕的地震所毁,谷物得不到收获之后,他不但没有感到灰心丧气,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奋起,这是非顽强毅力所不能达到的。 其次,是冒险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他初到荒岛,可以说是已到了山穷水尽、穷途末路的地步了。但他却凭着自己的一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窘境,战胜了重重困难,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建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多么可贵的开拓进取精神啊!回顾历史,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泡实验了一千次,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件平常的事发展了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们的经历历历在目,从他们身上,清晰地可以看到那种不畏艰险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同样也像鲁滨逊一样,在科学领域的海洋中果敢地开拓,为世界、为人类造福。反观我们自己,似乎在这方面还缺少培养和锻炼。在学习上,遇到难的、烦的题目,就懒得去做,甚至乱写一通敷衍了事,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再次是踏实、勤恳的思想态度,鲁滨逊在小岛上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它也是建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这就跟我们学习一样,必须也要有这样的务实的态度,踏踏实实一步步来,一步一个脚印,不做好高骛远、图有其志的人。 最后是平等,鲁滨逊的小岛到后来可以说是人丁兴旺,但他待人平等,允许宗教自由,所以后来小岛上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是他的成功之处。 读了《鲁滨逊飘流记》,给人许多感触。我们都应借鉴鲁滨逊的成功之处,充实自己,使自己做任何事都做得更好!

血 迹

——《汤姆大伯的小屋》读书报告 一百四十年前,你曾怎样在那场罪孽的火海中呻吟? 一百四十年前,你又怎会从火里血里重新站了起来? 人民在问,民族在问,历史在问…… 1861年,在美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血迹。《汤姆大伯的小屋》记述的就是当时的故事。作者是美国的斯陀夫人,后经黄继忠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93年在中国出版发行。这本书无情地揭露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面目,重新激起了北方人民对它的极度义愤,从而南北矛盾尖锐,直至1864年美国国内战争爆发,因此它被认为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此书问世之初,斯陀夫人便遭到美国南方大地主们的攻击,说她的描绘完全不符合实际。后斯陀夫人用大量事实和资料证明了情节的真实性。 《汤》一书之所以能闻名于世,之所以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最重要的就是其对这样一段血泪史深刻细致的描绘。它不仅是一个宣传品,它同样有其文学价值。此书先后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影响深远,在美国及世界各地都激起无数正直的人们对奴隶制度的无比义愤,赢得了亿万人民的眼泪。在中国也一样。事实说明了此书的强大感染力,也证实了它的成功。 小说以穿插轮叙的方式,描绘了两个黑奴不同的遭遇,对奴役的不同态度及不同结局。这是斯陀夫人独具匠心的地方。 肯塔基州的一个庄园主谢尔贝因负债累累,受人钳制,被迫卖掉庄园上最得力、最忠实可靠的黑奴汤姆和谢尔贝太太宠爱的使女伊丽莎的爱子小哈利来抵债。伊丽莎偷听到消息,携子连夜逃走。途中夫妻不期而遇,在废奴派人士帮助下,逃到加拿大,取得了自由。后乔治决心到非洲为建设一个非洲人的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敢于斗争的黑人青年,从而走上了光明的道路。汤姆则被卖给了奴隶贩子海利,在船上救了一个落水的伊娃,那小女孩的父亲圣?克莱亚就买他作家奴,待他宽厚。但老人不久死于非命,汤姆又落到了残暴的庄园主雷格里的手中。期间雷格里要汤姆鞭打女人,被他当面拒绝,后凯茜和爱弥琳设计逃走,他宁死也没有说出其二人下落,被活活打死。 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汤姆是最主要的一个。他的忠厚和老实让我喜欢,他的正义感及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可他对宗教的笃信,实在让人费解,作者对此人的刻画有血有肉,让人感动。 另外乔治?哈里斯这样的有志青年读来让人有一种快感,把对奴隶制的不平,通过此人渲泄了出来。他的英俊、聪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可是在描写上功力不及汤姆,不够完整。 还有女黑奴凯茜,年轻的爱弥琳,读来更是令人同情。再如残暴的雷格里,做尽坏事,吸尽黑奴血,榨干黑奴肉,令人愤慨。 本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不乏有一点缺点,但总体上来讲,它确确实实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作者多次去过南方,深知黑奴们的悲惨,也听到许多有关黑奴的遭遇,内心深恶痛绝,决心要为废除这个制度贡献力量,于是就写下了这部小说。 一百四十年前,为何黑奴能从罪孽的火海中走出,人民有了答案,民族有了答案,历史有了答案……因为在美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血迹……

读《文化苦旅》有感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 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 “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 关于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她的脸不再映出她的孤寂,而是面向世界透出一丝嘲讽。仿佛她在说,我把他们都抓住了,从康镇的土地管理员到身边看着她的女儿。也许正是这样,也许是嘲笑她以前相信的一切,嘲笑她曾那么严肃地去做的那些疯狂。” ——〔法〕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如同很多的法国作品,故事淡淡地展开,轻轻地收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曲折的情节。可当我读完整本书,有股难言的震撼感动了我。 那是一个母亲,为了给儿女留下点什么,在法属殖民地苦干了十五年,不曾想她换来的,只是一块年年被海潮淹没的盐碱地。她煞费苦心修筑的堤坝在一夜之间完全崩溃。她不甘心,继续与不公的社会和残酷的自然抗争,最终心力交瘁,郁郁而终。 或许注定要绝望的。母亲的抗争,对灰暗的社会、对残酷的自然抗争的结果,希望注定要成为失望。母亲最后是被自己的挣扎折磨至死的。我想她没有后悔,一开始就没有。她是那么固执的人啊,固执地试图抵挡太平洋,固执地坚信成功。我觉得《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就是这个故事最好的题目了。母亲没有挡住太平洋一夜之间的咆哮,她所有的努力在一瞬间瓦解。但无疑,在儿女的心目中,母亲就像一条千里长堤,抵挡了残酷自然的威胁,抵挡了灰色现实的无奈。一个柔弱的女性,一个孤独的母亲,用她那强有力的肩膀担负起了全家的希望,而这种付出又是那么的心甘情愿。或许这是对母亲,甚至说是对这个名词最好的诠释。 现实可能真是残酷的,犹其在那个殖民地,所有的抗争都可能是无谓的。但人们依然有愿望,在灰色现实中的色彩绚烂的愿望。从女儿苏珊期望有朝一日门前停下一辆汽车,走下为一个“白马王子”的梦,儿子约瑟夫期望某个有钱的女郎给他带来好运的梦,到他们的母亲在海潮威胁前期望得到丰收的梦。一切的美好,只是夙愿。女儿放弃了爱情,儿子没有收获金钱,他们都过早地放弃了。只有母亲,依然坚强,依然相信。对这样一个母亲,能说什么呢?除了心中难言的震憾,就是敬佩、是感动。 杜拉斯的小说一向就是悠然的、淡雅的,如一杯拥有丰富内质的矿化水,而决非平淡无奇。因为她的文章中总贯穿着一种深情,如《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令我最感动的一段,是对母亲去世的描写。“她低吼仿佛是对世事对自己仇恨而愤怒的吼声”,“也许是嘲笑她以前相信的一切,嘲笑她曾那么严肃地去做的疯狂的举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命运低头的无奈,也是一个女人无能为力的失落。在母亲身上,我看到一种宿命及对这种宿命的抗争。社会的荒诞命定性,自然的荒诞命定性,母亲都不甘心屈服。然而,它们太强大了,可能比太平洋的海潮更加可怕,可能比太平洋更难战胜。所以,结果显而易见。母亲越是进行奋斗,她在这两种命定性中就陷得越深。对社会的抗争或许只使她遭到唾弃与孤立,那么对自然的抗争就更是带悲剧性的,更要归于惨败,更要导致自己的毁灭。尽管悲惨的结局可以预见,母亲的抗争仍然进行到了最后。直到她作为普通人拥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