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之前,一直生活在父母构筑的温室中,即便在冬天,那种天寒地冻也没让我感到一丝一毫的厌倦,行走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在北国这片高纬度地带,并没有感到原本应有的温暖,严寒貌似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迟迟不愿挪动它那坚定的步伐,以至于在我心中一直以为,人间四月天,是一个春暖花开,芳香漫天的景象,在这里,这种想法却是一剂高贵的奢侈品,除了不远处山上隐隐约约零星的绿色,整个大地依然沉睡在冬季的怀抱之中
每当夜幕伴随着寒风而至的时候,我就会躲在房间里,沏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浓郁的清香瞬间侵袭屋子里每个角落,来到书桌旁,拖着疲惫的身躯窝在椅子上,打开一册自己喜欢的读物,慢慢品读,此刻书中扉页淡淡的墨香夹杂着咖啡的味道,好似空气中多了一些音符在律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晚饭后出去散步,似乎忘记今天是周六,还是和朋友打电话才知道的,每逢周末我们便会彼此诉说自己的近况,长此以往,也就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闲聊之际,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前几天阅读的一篇文章,文中讲到作者只身一人来到国外的一所超市工作,下班已是寒冬的夜晚十点钟,战在等公交的站台上,就像等待戈多一样,归途中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迟迟不能到来,冗长的等待,恰逢冬夜,这里又是一片肃杀,寒冷,等公交的人偏偏又遇到这种考验人的天气,心中难免产生一种莫名的忧伤,或是慨叹,亦或是抱怨,内心的悲凉情绪被此刻此景此情渲染的淋漓尽致,当他看见自己等待的那辆车从远方驶来,心中的喜悦,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坐在那辆行驶在回家的公交车上。
在车上遇到一位黄头发的外国姑娘,她显得是那样落落大方,主动向他打招呼,可是满腔负面情绪的他不愿和别人做任何交流,以免把这种情绪带给别人,最后他还是被她的真诚与友好感化,不一会他们就聊了起来,原本以为她也是下班回家,进一步交流才知道,她这不是下班回家,而是赶去她今天的第二份工作,从她说话所蕴含的情感之中,并没看出她有任何的疲惫,反而是亢奋地给他说,她已经攒了几个月钱了,马上要买自己喜欢的一款新车了,她很高兴,因为她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这时作者愣住了,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好多观点被瞬间颠覆,这让他陷入深沉的思考之中,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彼此间的逻辑在此刻错了位。
他没有及时在“买车”和“打两份工的辛苦”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她没有理解他还没来得及扎根的生活让他的思维受了限。他是在那辆载他回家的公交车上读懂她那番话背后隐藏的含义,她打两份工是为了要买车,这份努力是顺理成章的,有什么好委屈好抱怨的呢,应该高兴才是。于是走下公交车的时候,这夜还是一样地寒冷,他却忽然觉得这生活多了一个思考的维度——如果这份每天要站十个钟头的工作,是为了搬去一个地点方便一些的出租屋,是为了买辆车而不必再等公交车,是为了作为一份更好工作的跳板,是为了过上自己梦寐已久的生活,那么现在这份起早贪黑的努力,哪里还会有什么值得委屈的呢?
说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从事着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工作,可我们都有一个***同目标,就是改善自己目前的生活境遇,向更高品质的生活迈开脚步,所以累一点,苦一点那又有什么关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倏然间,想起路遥先生一本著名的书《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人物孙少平,他生活在中国的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全国上下,大部分人还因为饥饿挣扎在生死线上。由于原生家庭的清贫,他的大学梦也被撕碎。
然而,他没放弃的就是他自己的喜好,以书为友,为师,在这样的日子,他没有向生活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却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面对各种诱惑,他还是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没有妥协,没有放弃,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体验平淡生活的艰难与辛酸,他把自己经历的各种苦难,当做是一种考验来享受,锤炼与煎熬的同时坚持着自由意志。这一路走来,他始终坚信,未来是美好的,梦想是壮丽的,所以他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
“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面对未来,我们都是迷茫的,我们又不甘现状,正如少平高傲的心脏被生活折磨的遍体鳞伤,却从不屈服,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作为芸芸众生的他,不断与生活斗争,与命运抗衡,再一次诠释了贝多芬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书写出独属自己的饱满而不奢华,悲壮却又不悲凉的篇章。
也许自己是属于这片黄土高原上的汉子,面对笔者的思绪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了解他的敦厚,淳朴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黄土高原人人性的光环,文章字字令人动容,句句让人发省,几乎是饱含幸福而激动的泪水和笔者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是怎么样不平凡的经历,才能雕琢出这般如此扣人心弦的佳作,愿不甘心的你,在前行的道路上,也不甘平凡,不低头于命运恩赐于你的每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