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毕淑敏是我喜欢的一位作者,曾读过她写的许多散文,其中一篇《提醒幸福》的短文甚至读了好几遍,有一段时间它真成了我心灵的鸡汤,帮我度过了那些不快乐的时光。
女作家在《提醒幸福》中说,我们的祖先总是提醒我们可能出现的灾难,这让我们总是与幸福擦肩而过。“当幸福的金马车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才忽然醒悟,啊!它原来已经来过啦。”
“提醒幸福,就是在丰收的时候,不要总是想到可能遇到的灾年,而是要载歌载舞的庆祝丰收带来的喜悦”。
“提醒幸福”的重要意义在于,是让我们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一心一意的过好当下。这当然能让我们减轻许多焦虑,暂时躲过那些可能到来的不幸。
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让我思考:幸福究竟是来自心灵的感觉还是来自一种肉体的体验?如果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上的幸福,只是一种心灵上的体验,那还用得着提醒吗?
洛克菲勒家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是美国的首富,他们垄断了美国的石油业,连华尔街都得看他们的脸色。不幸的是洛克菲勒本人患上了重症抑郁症,用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最好的药物都无济于事。
突然有一天,他来到了中国的一家佛寺,并在那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他便急匆匆的起程返回美国,处理了他的所有财产。
人们不知道他在中国看到了什么?却在码头上看见他在工作的身影,看见他给孤儿院送去新鲜食品……
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他的病居然不治而愈。
后来,人们发现92岁的他死在了乡下,身无分文的他,身边只有一本经书和一张羊皮卷。
那本佛经是《第42章经》中的第22章,其中一段话说:“欲念之人,犹如秉烛逆风而行,没有不烧手的。”
那张羊皮卷上写着他读经后的.心得:所有幸福都是来自心灵的感觉。
人们这时才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为什么要解散他的商业帝国,为什么要抛弃所有财产,为什么会去码头上工作,为什么要客死他乡……
那么问题来了,幸福既然是来自心灵的感觉,还用得着提醒吗?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心灵上的感觉随时随地的会到来,根本用不着提醒。
那么女作家让我们提醒的幸福是什么呢?依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她说的“提醒幸福”,其实是一种比较。是幸福对不幸的比较,也是小不幸对大不幸的比较。
比如,丰收与欠收的比较,欠收与灾年的比较,都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可是我总觉得这种通过比较和提醒而产生的“幸福感”,来得不够踏实,来得比较被动。总是包含着某种小巫见大巫的阿Q精神。
有一句话可能说出来不太好听,就是“幸灾乐祸”,但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发生。比如像作家说的那样,丰收了不要想到可能遇到的灾年,可是当我们载歌载舞的庆祝丰收时,临县或临村却发了水灾或蝗灾,我们庆幸没有遇到灾难的同时,别人会认为我们在乐祸。
真正的“幸福感”既不是由外向内的一种提醒,也不是外人眼中的表象,它应该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它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灵感受。这种由内向外的心灵感受,不仅牵引着自我积极向上,它还像一束光一样为他人提供一种正能量。
作家周国平说:其实还是有幸福可言的,那就是那些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在遇到灾难的人眼里,平安是福;在病人眼里,健康是福。
他说的幸福其实也是一种比较,与毕淑敏强调过好当下,不想未来相比,周国平这种比较是跟过去那个没遇到灾难的自已相比,跟过去那个没生病的自已相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幸福做为一种心灵体验,不仅可以是正在进行时,还可以是不断回忆往事的过去时,期待美好将来的未来时。
毫无疑问,许多老年人的情感是生活在回忆中的,年轻时的种种美好让他们的晚年充满幸福感,甚至是他们带着伤病的身体活下去的信心。
毫无疑问,许多年轻人的情感是生活在未来中的,曾经有人做过问卷调查,年轻人的幸福指数普遍比老年人高。究其原因,青年人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比老年人高很多,年龄优势使他们可以有许多选项,而老人只能靠回忆追求幸福。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生在富贵家庭而不知福的孩子,是须要提醒幸福的,对此,家长们常常拿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与他们对比,但是这种简单的比较和提醒往往很少有说服力,还不如将他与生活在同一阶层人家优秀的孩子做比较更有说服力。
曾经看到过一则寓言,一个穷人报怨上帝对他不公平。上帝知道后,马上答应让他变成富翁,因为有人愿意同他交换。第一位愿意同他交换地位的是一位亿万富翁,愿意将他的全部财产都交给这个穷人,条件是换回这个穷人的一只眼睛。
穷人想了想,没有同意,因为失去一只眼睛的痛苦他难以承受。
第二位愿意同他交换地位的是一位千万富翁,同样愿意将他全部财产交给这个穷人,条件是换回穷人的一条腿。
穷人想了想,也没有同意,失去一条腿的痛苦他同样难以承受。这时,穷人突然脑洞大开,突然悟道:他们虽然拥有很多财富,可是他们没有健康;我尽管没有财富,可是我拥有健康。原来,每个人的幸福都是相对的。
不由的想到,幸福虽然不用提醒但需要用心去感悟。这种感悟有的是渐悟,这需要时间,就像雷锋塔的倒掉,每天搬几块砖下来,搬到一定数量之后,塔自然倒掉。另一种感悟是顿悟,睡醒之后,雷锋塔突然倒了。就像那个穷人,一直怨恨自已贫穷,而忽略了自已的健康。当见了两个富有的病人之后,一下子明白了健康才是无价之宝。
我常想,我们常常感到自已不幸福,那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期望的太高,我们之中大多数人虽然不能像洛克菲勒那样抛弃所有财产所有欲望,但是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欲望调整的低一点,再低一点,始终不让它超过我们生存的能力,这样一来,许多期望就容易实现,幸福就会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