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方孝孺是忠义还是迂腐(朱棣活剐3000宫女是真的吗)

方孝孺是忠义还是迂腐(朱棣活剐3000宫女是真的吗)

方孝孺是忠义还是迂腐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趋炎附势之徒,但却缺少铁骨铮铮之辈,方孝孺被诛杀十族,有人说他连累了873条“无辜”的性命,实属大不应该,甚至蔡东藩先生也这样说: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这些话如果通俗一下就是:方孝孺如果想殉节,这个没人说不对,但也不用惹怒朱棣这个大魔头,拿873条“无辜”性命当垫背的啊。

其实,不仅蔡东藩先生不懂方孝孺,很多人也误解了他。只要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说一下,就知道了方孝孺为何以弱质之身,缚鸡之力,血肉之躯而面对森森的刀斫而不惧了。

一、土豆山里味,蛤蜊海里味,宁海县的人,就有一股“梗梗”味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宁海县位于浙东,倚山濒海,住在这里的人,不仅获得了山的硬气,而且还培育了海的坚持,方孝孺是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他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家乡的影响,而宁海县土生土长的男人,又都是什么样的性格?

宁海县籍的南宋史学家胡三省是《资治通鉴》最好的注释者,他留给世人的印象是“青山不受折腰辱”;面对洋教猖獗横行,振臂一呼,火烧教堂的王锡桐,为宁海县人做出了不畏洋人的榜样;为追求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不惜血洒龙华的近代作家柔石;还有民国27年,任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个专署秘书孔墉,当时面对日军的进攻,县内负责的主官,尽皆逃散的危急局面,本来事不关己的孔墉挺身而出,率领连云港的保安部队抗敌,虽然最后牺牲,但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报国卫家的理想。

看罢了上面几位宁海县人的英勇和壮烈,我们就应该知道了宁海县这片热土,给予了方孝孺:忠义,耿直,也就是一种另类的“梗梗”,他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不惜一切的性格特点。

二、方克勤和宋濂教会了方孝孺什么:方家的孩子不是一般人,要“仁政”和“德治”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方克勤生于1326年,根据《明史?循吏列传》记载:其祖上三代从儒,先父曾为鄞县教谕。方克勤是方孝孺之父,明朝初年,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故又名:方济宁。他可是一位勤于政,廉于名,私蓄周济百姓,简朴留给自己的好官,按照资料记载;“省府考绩,方克勤因清廉勤政,被列为六府之首。”

龙生龙,凤生凤,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方孝孺不用说也是“根红苗正”,完全是一个济世之才的种子,干国忠臣的好苗子。

我们再看宋濂,宋濂祖籍金华潜溪,后来后迁居金华浦江,他不仅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而且还被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这位宋先生的身后,还挂着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一大串亮眼的名号。

宋濂在浦江东明精舍授课时,方孝孺曾经跟随其学习五年,学成出师之时,就其诗文的成就,宋濂曾经这样评价:除了欧阳修和苏轼之外,自唐朝以后,就没有人能超过方孝孺的了。

当然,宋濂教方孝儒诗文并不是目的,他是通过诗文的教学,将“鞠躬尽瘁以报国”,“以忠贞之志辅佐国家”等观念,潜移默化地教授给了方孝孺。

宋濂给平民皇帝朱元璋在讲《大学衍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皇帝要用诚心和礼义来治理民众的内心,刑罚不是首选。

当朱元璋问起夏商周三代,如何治理天下?宋濂回答:他们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的,所以国祚能历时几百上千年。“仁政”和“德治”就是宋濂提倡的治理国家的两种武器,虽然朱元璋对这“高端”的理念一个耳朵眼听进去,从另外一个耳朵眼冒出来,但方孝儒却听进去了,并印在脑子里,最后又落实在了行动之上。

三、士为知己者死,方孝孺的知己就是建文帝朱允_,只不过他要死得轰轰烈烈,而且有价值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方孝孺学会了诗词文章,学会了佐政之道,接下来,就是他置身朝堂,报效国家的时刻了。

当时举荐方孝孺给朱元璋的内阁大臣名叫揭枢,朱元璋问:“方孝孺才学如何?”揭枢回答:“比臣强十倍!”可是朱元璋一问方孝孺的治国理念,完全和他猴吃麻花——满拧。

朱元璋是马上皇帝,治国的理念是“权术”和“武力”,而主张“仁政”和“德治”方孝孺显然不适合给他当大臣,虽然不适合他,但却适合朱标。宋濂就是朱标的太子师,而且朱标被宋濂灌输的就是“仁政”和“德治”的理念,朱标还经常劝说朱元璋,一定要施行“宽通平易之政”。

朱元璋这样想,既然方孝孺能和朱标尿到一个壶里,那就是雪藏方孝孺十年,然后让朱标用他。。

方孝孺用这十年“座冷板凳”的时间,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用心读书,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儒。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被人推荐到了京城,朱元璋这一次召见他的时候,特意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将他的椅子,稍稍摆歪了那么一点点,方孝孺入席的那一刻,却不忘记将椅子摆正,然后正身落座,朱元璋这才真正知道,方孝孺的人品方正,绝对是靠谱的一个人。便授予他汉中教授之职,远去四川给那里的学子讲课。

为何朱元璋让方孝孺去了四川,还是让他继续坐冷板凳。

我们再看方孝孺,他用了6年的时间,不敢说桃李遍天下,但至少是学生遍四川。1398年6月30日建文帝继位,建文帝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快马将方孝孺接进京来,首先任命他为翰林博士,然后又升为侍讲学士,每当书中有疑难不解之事,建文帝就让方孝孺为之讲解,每当朝中有悬而未决的国家大事,建文帝都向方孝孺咨询。甚至群臣上奏的文书,朱允_也会委托方孝孺代为批复。

方孝孺和建文帝“仁政”和“德治”的观念相同,他们可以尿到一个壶里,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首席秘书”“高参团团长”,他除了感激涕零之外,满脑袋都是誓死报效的决心。朱元璋让其坐冷板凳的效果达到了。

四:削藩未成,捅了朱棣的马蜂窝,方孝孺终于要向世人证明:读书人的骨气了

削藩是对是错,这个历史上早有公论,只不过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等人帮助建文帝推行的削藩,操之过急,竟逼反了燕王朱棣。

有句话这样说,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如果通俗一下就是:打天下凭借的是武力,而治理天下凭借的却是智慧,很多时候,智慧干不过武力,这就是秀才们需要面对的千古悲哀。

不管方孝孺书写的讨伐燕王的榜文,写得多么义正言辞,铿锵有力;也不管他假意割地,劝说燕王罢兵的计谋多么高明,更不论他离间朱棣、朱高炽父子的招法有多么奇妙,终究没有挡住朱棣的燕北铁骑,攻占了南京的脚步。

建文帝的朝廷黄摊子了。当时,方孝孺脚下的路有三条,第一:战死在南京。但这是武将做的事,有道是文死谏,武死战,战死这不是方孝孺的菜。

第二:自杀,随同火焚而死的建文帝一同而去。这种死法太低端,对于一代学儒,读书人的榜样,方孝孺还是觉得不可取。也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第三:投降朱棣,换得荣华富贵。这个更不要想,方孝孺推行的仁政,而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衣钵,如果朱元璋实施的是暴政的话,朱棣就是暴政+,两个人更别说尿到一个壶里了。他们连同样的壶都没有。

方孝孺最后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选择,那就是死得有目的,死得有记载,他要轰轰烈烈的在金銮殿上去死。因为只有那个堂皇的地方才是自己的主战场

五、朱棣和方孝孺斗法,方孝孺战胜了朱棣,只不过获胜场面太血腥

朱棣“靖难之役”这段世道太乱,可是真正看明白时局的人只有1.5个,这半个就是方孝孺,而另外一个全明白的人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将其送出北京城,他曾经跪地道:“王爷取得了天下,方孝孺作为读书的种子,一定不肯归降,请您一定不要杀他!”

当时的朱棣糊里糊涂地就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因为朱棣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干翻建文帝,取得大明的政权。当时在朱棣的心中,他一定是这样想的,大明政权如果是须弥山,而方孝孺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一粒芥子,只要须弥山在手,一粒微小的芥子能奈我何,故此,方孝孺可以不杀。

但朱棣取得了大明的江山,就等于须弥山在手,可是他发现方孝孺并非芥子,而是他噬向他帝位的一只大老虎。

在方孝孺的眼中,朱棣就是一个谋夺帝位的乱臣贼子,朱棣让他投降,方孝孺拒绝,朱棣让他起草自己继位的诏书,他在纸上竟写出了“燕贼篡位”四个大逆不道的字。

朱棣眼冒凶光,咬牙切齿地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

方孝孺冷笑道:“诛我十族也不怕,有种你放马过来!”

方孝孺不想被朱棣一刀杀死,他只有让朱棣五马分尸,千刀万剐,惨绝人寰地杀死,只有这样_人地记载在历史书上,才可以彰显自己忠臣的名声。而诛杀方孝孺九族,方孝孺估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而诛杀方孝孺十族,这应该也是方孝孺所希望的,,既然朱棣发出了“古今未有”的大杀招,方孝孺只能接招了——甚至用十族一起接。

朱棣每杀方孝孺一个亲人,都会当面问方孝孺会不会后悔。面对辱骂不止的方孝孺,朱棣最后命人用刀子割开了他的嘴角。

方孝孺的亲人,学生,是否会因为受到连累,而对他心存怨恨;又或者大家慷慨赴死,舍生取义,对其心存感激?这个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被杀,方孝孺流下了眼泪,方孝友口中念诵出了这样一首慷慨的诗: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当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

这首诗,估计就能回答上述的问题了。

方孝孺被诛杀十族,873条“无辜”性命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方孝孺最后被凌迟而死。面对一地的鲜血,方孝孺创造了用近千条人命,铺就了一条最血腥的“忠臣”之路。

朱棣取得了明朝的政权,他可以说是一个胜利者,可是在处理方孝孺这件事上,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手中的刀子很锋利,可以割断反抗者的脖子,但却割不断反抗者的精神。他可以杀掉873条“无辜”性命,但却杀不掉满天下读书人的反抗精神。

方孝孺血案,让他背上了“残忍、嗜杀”的恶名声,而且时间标签打得是——永远,这事儿值不值,就需要朱棣本人来回答了。

朱棣活剐3000宫女是真的吗

朱棣剐三千宫女的事是真的。

永乐十八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

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

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扩展资料

朱棣向来心狠手辣,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人民网--暴君明成祖: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朱棣杀了方孝孺后悔吗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的后果是:引起了全国各地读书人的愤怒,他们以文字、集会等方式纪念方孝孺,向朱棣示威、声讨朝廷。方孝孺拒不向朱棣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1、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政治上,延续洪武政策的同时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

2、方孝孺是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姚广孝为什么一眼就看上朱棣

在明朝初期,有两人可以称之为牛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可见刘伯温的知名度之大。另位是默默无闻的姚广孝。提起姚广孝,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人。因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篡位”成功,就离不开“高僧”姚广孝的支持和帮助。

姚广孝于1335年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他从小聪颖好学,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样样精通。14岁的他却选择了改行-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期间,姚广孝结识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并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入宫诵经,已是47岁的姚广孝被选中。然而,就在马皇后的丧仪期间,姚广孝结识了朱棣,第一次见面,姚广孝对朱棣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大王要是带我去北平做近侍,我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朱棣听后又惊又喜,悄声道:“跟我走吧。”原来“王”字上加一个“白”字,个中之意不言而喻。

后来,朱棣成功把姚广孝“挖”到了自己的麾下,朱棣名义上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庆寿寺住持,暗地里却时常请到府中密谈。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连续削了五位藩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姚广孝一路跟着朱棣,为其出谋划策。“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也就是说,朱棣在起兵的三年时间内,所有的战场决断,基本上都是道衍做出的。姚广孝也因此被称为“黑衣宰相”。

朱棣为了赏赐姚广孝,先是赐他还俗,结果姚广孝拒绝了,随后朱棣赏赐给姚广孝豪宅和宫女,姚广孝也拒收。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朱棣前往庆寿寺去看望姚广孝。当问到姚广孝还有什么要求时,姚广孝没说了4个石破天京的字:释放溥洽。

溥洽原本也是一位僧人,建文帝朱允_成皇帝后,聘请溥洽为皇宫主录僧。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却离奇地失踪了。

当时很多人相传正是溥洽给建文帝剃度,然后让建文帝扮成僧侣逃出了宫。事后,朱棣将溥洽抓起来,审问建文帝的下落,结果溥洽被关押了16年一直没有“招供”。

姚广孝在临终前,竟然要求朱棣释放已然74岁的溥洽,这当然令人大感意外。但朱棣还是答应了姚广孝的要求。

方孝孺死得冤吗

明朝的第一大硬骨头名叫方孝孺,是一个大学士。方孝孺是“开国文臣之首”宋廉的得意门生,是宋廉最得意的弟子,被宋联称为孤凤凰。正是因为方孝孺太过硬气,所以朱棣不得不诛连他的九族,于是他的死便牵扯了873人。

故事的开端是朱棣因为不满他侄子的执政方式,于是以“清君侧”的缘由在北京起义。方孝孺是朱棣侄子的效忠者,他极度的忠心,仿佛从骨子里刻出来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投降呢?于是朱棣的军师姚广向就向朱棣请求说,不要杀害方孝孺,因为如果方孝孺死了的话,那么天下就没有读书的人了。

朱棣答应了,果然起义成功之后,方孝孺没有逃就站在城门口,也不肯投降,朱棣将其囚禁在了牢狱中,直到他投降为止。在此期间,朱棣多次派人去狱中请方孝孺。可是方孝孺就是不肯投降。朱帝登基之前想要方孝孺为自己拟写诏书,这样的话就能够被广大天下的人所信服。

但是方孝孺始终不肯,朱棣亲自去牢狱中与他交谈。朱棣同方孝孺说他只不过是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方孝孺表示这样的说法太无力,因为周成王死了,自焚而死。反之问朱棣为什么不力周成王的儿子或者弟弟为皇帝朱棣有些生气,说这些事情不用管,你只需要替我拟写诏书即可。方孝孺偏偏不肯,于是朱棣只好株连他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