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市内,却常常站在城市的边缘,思考着什么。向里,是繁华的都市;向外则是广阔的郊野,这“里里外外”的有多少的冲突与融合呢?我曾经发现,两边都靠又都不靠的地带,是最容易“感染疾病”的,颜色也是混杂的。眼界再放远一点,可能才有真正的亮点,才有乡村的本真颜色。这便是淳朴。
然而,在城市中还能找到淳朴吗?人们感叹:不多了!但毕竟还有。天津的淳朴在哪?
先看看天津人性格——心眼比较“活泛”,什么都想得开,不大喜欢那种多愁善感。碰到烦恼的事,找个“乐子”,打个“岔”,吃顿海鲜,喝上二两“津酒”,什么都统统抛在脑后了;即使生活不那么如意,也总是乐呵呵地自我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差不多就完了!”该听戏的听戏,该看球的看球,该“打岔”的“打岔”,什么都不耽误。这是天津人的一种性情。
天津人乐于和客人聊天,也乐于助人。天津的旧街道是狭窄而弯曲的,但你不用担心迷路,你向任何一个天津人问路,几乎都会得到痛快而详细的指点,几声“大哥”、“大姐”,把你叫得心里热乎乎的,你便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天津人比较要面子,办事讲“外面儿”,人们往往看不上那种凡事“不吃亏”的人(天津人说某人“不吃亏”略有贬义),认为这种人“不仗义”、“私心重”、不可交。吃、穿、玩,乃至待人接物都讲究大方,不喜欢有些地方的“小家子气”,拿不出手。
天津人能说会道,语言诙谐幽默,善于自娱自乐。一句平常话,外地人说出来平平淡淡、规规矩矩,用天津人的嘴说出来就“哏儿”,就有“乐子”。天津人喜欢“找乐儿”,有事没事喜欢“找乐儿”;没人可逗,自己逗自己。人们善于“挖掘”笑料,随时随地有笑料,有“乐儿”,总有不期而遇的幽默,使人忍俊不禁。
不仅爱说爱笑,也爱凑热闹,好掺和事。不管大事小事,人们普遍有好奇心、有参与感。街头劝架,充当角色,评判对错,不怕事大;红白喜事,凑个热闹,捧个人情场。有时甚至热情得“过分”,叫人不知所云。
天津人的“闲板儿”多,比如天津收藏爱好者就不少,不同的'人收藏不同物件,收藏对象也是五花八门,有邮票、火柴盒、烟标、粮票布票、古董、家具、玩具、工艺品、工具、旧书、老报刊、相机、小人书等等。古玩、集邮,在天津都有着很大的市场。和平区的沈阳道,有一个“古玩市场”,在业界颇有名气,不光本地人,外地的许多古玩爱好者也纷纷来此淘宝。天津人的“闲板儿”也是多姿多彩的,有高雅,有俗气,甚至还有低级趣味。
天津人乐观而闲散,喜欢休闲、自娱自乐,唱戏听歌、拉胡弦、耍把式、打拳练功、跳舞、打牌、钓鱼、赏花种草、玩鹰养鸟、斗蛐蛐……夏天,你在海河岸边、公园、街头和社区,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围坐一起,那往往就是个群众性的自发的娱乐场所。在这里,不管你有什么嗜好、有什么“雕虫小技”,总会有施展的天地,总能遇到知音,找到乐趣。大树下面、绿荫之中,伴随着悠扬的琴声,哼上一曲“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是多么的惬意!说真的,那些连票友都够不上的戏迷们,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真的很讲究、很用功呢!
对天津民俗颇有研究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文化上判断,北京的京派文化是一种政治精英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纯商业文化;津门的卫派文化是则是地地道道的市井文化。天津……人气旺足,人情厚重,热爱日常和现实的生活,而且有一种现代大城市少有的朴实。”京派文化,有种说法叫“皇城文化”,它与天津文化显然是有区别的,人们平时也感受得到。
天津作为老牌的工商业城市,市民阶层如汪洋大海。在天津人的淳朴性格里面,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些小商人意识、小市民意识,甚至还有“游民意识”。有人认为:天津人是各地人等的优缺点的综合体,就是说,不论南方北方,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天津人大致都有,有明显的优点,也有明显的劣性。
淳朴是一个优秀遗产,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理想境界。在我们这样一个走向现代的时代,这样一个经历了600年风雨的城市,人们传承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淳朴之风,以淳朴来拥抱现代,是值得天津人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