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新中国文学理想主义表现在哪里

新中国文学理想主义表现在哪里

新中国文学五十五年的成就和前瞻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从饱受蹂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变为屹立于东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新中国文学伴随自己的国家也走过了既有喜悦欢欣,也有惊涛骇浪的曲折道路。

新中国文学以改革开放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深受毛泽东及其文艺思想的影响,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还强调文艺“可以也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变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印记:一方面,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社会的热情,也大大激发了广大作家艺术家创造新的文学艺术的积极性,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投身于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但当时不止一次的左倾错误,又伤害了许多作家,使毛泽东自己制定的本来正确的系列文艺方针和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乃至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文艺生产力的大破坏。而后期则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他的文艺理论指引下,对左倾错误进行拨乱反正,不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有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文学艺术更走向空前的繁荣。最近25年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已从900多人增加到6000多人,而各省、市、自治区的作家协会会员更达45000人以上。非会员的政府官员、学校教师、新闻记者等各行各业的人员和大中学生都有许多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各大城市还涌现了大批自由撰稿人。由于邓小平曾宣布“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种创作自由,使文学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开拓成为必然。文坛上可谓新人辈出,佳作叠起。

新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尽管曲折,从整体上看却开拓了中国人民文学的新时代,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当今中国每年发表的诗歌近5万首,相当于全唐诗;中篇小说约5000篇,长篇小说接近1000部;散文作品更不计其数,全国600余种文艺刊物和2000余家报纸,都刊登各种各样的散文,包括报告文学、文学传记和杂文与随笔、小品。戏剧领域仅电视连续剧,年拍摄量便达10000余集。而创作和出版作品达数百万字、上千万字的作家并不少见。

建国初我国文学深受苏联文学的影响,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品形式和风格多有借鉴苏联文学的痕迹,而其基本的创作题材和主题是歌颂革命史,赞扬新社会,与早年苏联文学也相似。自然,由于表现的是中国的生活和人物,又运用中国语言文字写作,在优秀作家笔下不能不赋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如长篇小说中属于歌颂革命史的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属于赞扬新社会的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三里湾》、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草明的《乘风破浪》等。当时著名作家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艾青、田汉、曹禺以及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季、李瑛、公刘,散文家刘白羽、吴伯箫、杨朔等的创作内容也不外于歌颂革命史和赞扬新社会。上述作家优秀作品的***同特点都是洋溢革命的激情,着力塑造工农兵新英雄形象,突出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谱写新时代人民推倒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字里行间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至今,它们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生动和丰满上,仍然堪称是新中国文学初期的经典之作,对于塑造人们崇高的灵魂,帮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仍富于思想教育和现实认识的意义,尽管它们在表现那个时代的优点的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局限。左倾错误乃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我国文学的创作题材和主题越来越狭仄,形式和风格也越来越单调和模式化,并使创作一度完全停顿。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由于文化上也向世界各国开放,并以“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为政治服务”或“从属于政治”的口号,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生产力便获得大解放,题材、主题、形式、风格都日益多样。这过程中,西方各国文艺思潮和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包括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便日见彰显。从这时期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如王蒙的《布礼》和《蝴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以及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等的先锋小说和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的“新写实小说”,还有北岛、舒婷的“朦胧诗”和后来的“新诗潮”,包括“非非主义”、“城市生活流”、“下半身写作”以及诸多探索性戏剧等,都可以看到或是现代主义、或是后现代主义的明显痕迹。新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文学的众多影响,还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马奎斯的《百年孤独》、略萨的《绿房子》跟西欧卡夫卡的《变形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作家案头的必读物。而前苏联作家的影响仍未消失,特别是像艾特玛托夫这样的世界名家的作品,也被许多中国作家所精细阅读。这时期由于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大量留学生,从他们中产生的新作家自然也更多借鉴和吸取所在国文学的优长。这一切无疑有益于我国文学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方法、手法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但新时期居于我国文学主流的仍是富于人文思想内涵的现实主义。20多年来,现实主义走向开放,经过80年代中期学习和借鉴外国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热潮,进入90年代,在多向艺术探索中更多的作家回归于现实主义。新时期之初不仅中年作家蒋子龙、冯骥才、张贤亮、高晓声、张一弓、丛维熙、冯宗璞、谌容等轰动一时的中短篇启现实主义之先;继起的知青作家如叶辛的《蹉跎岁月》、梁晓声的《雪城》、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铁凝的《玫瑰门》以及陈建功、韩少功、陈世旭、史铁生等的优秀作品也多属现实主义;获得最重要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大多作品,如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李准)之反映抗日战争期间黄泛区人民的困难和民族凝聚力、《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之沉思长期危害中国革命事业的左倾错误、《沉重的翅膀》(张洁)之倾诉现实改革的艰难、《钟鼓楼》(刘心武)之图写北京四合院的市民生活与习俗、《白鹿原》(陈忠实)之反映阶级斗争的复杂曲折,《抉择》(张平)之揭露当前社会腐败与反腐败的搏斗、《长恨歌》(王安忆)之再现上海弄堂小女子一生卑微的悲剧等,都正是现实主义之作。周梅森、陆天明、李佩甫、谈歌、关仁山和军队作家李存葆、朱苏进、周大新、阎连科、柳建伟等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多年坚持,均十分引人注目。陈惠芬、何建明、黄济人、乔迈等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家更以反映现实的历史进程见长。在诗歌、散文领域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居多数。像绿原、牛汉、叶延滨、林莽等的诗作,季羡林、荒煤、冯牧、王充闾、周涛等的散文,严秀、邵燕祥、牧惠等的杂文,虽题材多样,也都富于现实的精神。这时期的文学创作虽仍存在英雄情结,但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形象,人物描写更多贴近现实而少理想的渲染。如《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等等。至如汪曾祺、邓友梅笔下的市井人物,陆文夫“小巷人物志”中的诸多小市民的形象也都见誉于文坛并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题材的创作历来为中国作家所重视。而《左传》、《国语》、《史记》等早期的历史著作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题材和宝贵的叙事艺术经验。但建国初27年,历史题材的创作由于容易被目为“影射现实”而遭到不应有的批判和迫害,创作涉足者极少。到了新时期,这方面的创作便日见兴旺。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少年天子》、徐兴业的《金瓯缺》、杨书案的《孔子》、刘斯奋的《白门柳》、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居正》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炎黄二帝到孙中山,历代重要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这时期差不多都被作家写入了小说和戏剧。历史的重新想像,自然不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传奇色彩。但历史题材创作近年受到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有乖史实且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肆意虚构的“戏说”之作,并引起争议。

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也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追求男女平权和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自近代秋瑾为前驱,后来更成为人民革命运动的重要部分。“五四”后的新文学更涌现了冰心、丁玲许多女性作家的创作,为此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已不限于追求男女的平等和平权,而更多着眼于揭示女性自身的特点。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和翟永明、伊蕾、叶梦等便属这方面的代表性的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她们多深受波伏娃的《第二性》等西方女性主义著作的影响,并以大胆地书写女性的命运及其性意识、性感受而著称。张抗抗的《作女》更反映此类女性之追求生活的自立、自由和自在,被评论家认为此类女性形象已超越于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

半个多世纪来,我国还十分重视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发掘与培植。这方面许多重要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被整理出版,如《民间歌谣集成》、《民间故事集成》等;尤其是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和叙事诗被整理和出版,如藏族、蒙古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史诗,还有撒尼族的《阿诗玛》、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民间诗篇,它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与世人见面,更是当代中国文学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而少数民族作家的茁壮成长,迄今包括过去没有作家的民族都拥有了自己的作家群,少数民族作家像蒙古族的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扎拉嘎胡,壮族的陆地、韦其麟,维吾尔族的赛福鼎、铁依甫江,彝族的李乔、吉狄马加,朝鲜族的金哲,白族的晓雪,藏族的益希单增、土家族的孙健忠、哈萨克族的艾克拜尔等,更闻名于全国,这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的成就!

儿童文学在新中国也获得显著的成绩。像袁鹰、金近、圣野、柯岩、金波、樊发稼、高洪波等的儿童诗,严文井、陈伯吹、贺宜、洪汛涛、葛翠琳、孙幼军等的童话,任大霖、任大星、胡奇、严阵等的儿童小说,高士其、郑文光、叶永烈等的科幻作品,还有任德耀、刘厚明等的儿童剧,都为推进儿童文学的新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达和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之间的重要传媒。网络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它固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电子网络无疑已成为传播文学的最便捷的渠道和方式,也成为各国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我国文学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回顾新中国文学便不能不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方兴未艾的规模。我国网民迄今已突破8300万人,网络文学受众之多可以想见。

如果说过去中国文坛更多受到政治导向的左右,那么现在,作家们写什么和怎么写就更多受到市场消费需求的左右。纯文学的追求在许多作家那里往往更多受到市场与金钱酬报的制约,这又往往导致写作的浮躁和粗糙,导致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庸俗的趣味,也导致作品理想光芒的缺失、乃至思想性和道德感的消解。文学中性描写的风行,并非与此无干。某些文学报刊和出版社过于偏向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更促进了上述不良的倾向。但总体而论,这时期我国文学由于广泛借鉴世界各国文学的优长和创新的经验,描写水平有长足的提高,大至反映巨大时空的许多人物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小至刻画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波澜和意识流动,许多作家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从构思到语言都力求更多的个性特色、更多的独创性。作家对社会弱势群体也怀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悲悯精神。应当说文学对人性表现的深度和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广度等方面均有所超越于前一时期的文学。但艺术上生硬移植西方一些作品的经验和模式的现象也不少见。因而也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甚至读者完全读不懂的作品,值得我们加以反思。

在世界的多样文化中,中国文化以它的独特和悠久的传统,以它善于吸纳他国他民族的长处,并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五千年来一直绵延不断,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吸引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中国文学由于它所运用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它已成为与英语文学比肩的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语种文学之一。新中国文学由于反映了十三亿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又积淀了悠久文化的优秀传统,还吸纳了现代世界各国文学的优长和新的经验、新的创造,它必然因自己的现代化而表现出新的时代特色。这就使它真正可能成为人民的文学,为人民而创造,为人民所利用。大多数作家都站在人民的思想立场上去透视生活、评价历史,也以人民的审美好尚为好尚,努力创造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向世界倾诉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民的思想感情,描绘的是许多国家和民族所不熟悉的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物,从而也就产生了它的新的世界价值。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提倡“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发前进。回顾新中国文学所走过的路程,瞻望国家和民族的灿烂未来,对于新世纪我国文学的前景,我们固不无忧思,但又满怀乐观的信心。我们深信,拥有宝贵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我国文学界,一定会正视自己的历史,努力避免过去曾有的缺失,进一步坚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守文学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方针,站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以宽阔的艺术视野,更好地深入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像邓小平所教导的那样,“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以更多优秀的作品去回报人民,并在世界文坛上焕发出应有的更加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