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作者”意识,体认散文特质
——散文教学教什么感悟
散文教学,主要是感受“作者”的意识,体认作者的情感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体认散文的文本特质。
一、教师的“作者”意识
散文教学有它独特的文章意识在里面,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作者”意识。首先,自己要有把自己置身到文章中去,去充分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放平心态,把自己变成作者,去感同身受,去体察认知;最后,把这种认知变成自己的备课资源,依次去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记一定不要站在作者的头顶上去发挥。王荣生教授说过:“散文不可以有多样化的解读。在解读散文的时候,首先要体会和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作者说了什么,尤其是对作者的感受是不能多元化解读的。”因为如果我们在体认作者的基础上,去进行多元化解读,就偏离了散文”这一篇“的文本特质,就体会不到作者这一篇文章的独特情感、独特认知。
就比如说,有的老师在进行《老王》教学时,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于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底层劳动人民导入,从他们的贫苦导入,到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更是大肆渲染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让学生去说去写对待这些弱势群体我们学生该怎么办。这样的做法就完全偏离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有很多作者他们写文章纯属是有感而发,并不是为了让后人去拓展去说具有什么伟大的教育意义。杨绛先生写这一篇文章,通过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情谊,凸显老王的纯朴、仁义、善良,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以及多自身的反省。《老王》这篇文章有作者独特的感受在里面,教师不要一味地多元化解读,这样会体认不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意识。
二、学生的“作者”意识
散文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散文的特质就是要抒发作者的一种个性化感受,学生能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体认到作者这种独特的个人化感受?如何体认呢?这就需要教师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要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
我们要依据这篇散文的文体特点去定教学目标。比如《藤野先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那我们就要教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两种“我”视角的转换;《一棵小桃树》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那我们就要突出“托物言志”这一特点,把这一点教会,让学生由一篇知一类;《春》这是一篇纯写景的散文,那我们就要让学生学会作者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
让学生去体认作者的个人性感受,这则需要教师搭建台阶,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作者内心,同呼吸,***命运。可以通过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背景植入,比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当时作者宗璞的小弟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作者内心的伤痛无法排解,徘徊庭院,看到一树开得茂盛的紫藤萝花,由花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从而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学生如何只通过单纯地读课文,是体会不到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这则需要进行背景的植入,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从而能更好地体认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往“这一篇”散文作者的独特经验里去,就是往“这一篇”散文的语句章法的细微之处去。比如《一棵小桃树》这篇散文,反复出现了“没出息”,反复出现的词语有作者独特的用意所在。让学生去找出现的地方,反复研读这个词语,体会小桃树的内在精神品质,这对后续从小桃树的经历到作者的经历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这一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散文的文本特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向,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感受散文的“作者”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