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取材于二战时的真实事件。小女孩安妮与她的家人和邻居为了躲藏纳粹
的搜捕,藏在一间库房大楼的顶层中。这一藏就是2年多。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10来岁的女孩安妮却在耐心而快乐地写着她的日记。安妮的日记,传达了生活在绝境中的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个成长中的少女虽在绝境也不放弃的乐观,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也阻挡不住的情感的萌发。人们在二战结束后发现了这本日记,并依据这本日记编写了《安妮日记》。
在《安妮日记》里生活的人,他们没有自由,生命随时都会因为
一次偶然的暴露而丧失;他们没有起码的生活保障,连饱暖都成为
奢求……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故事,可惜我这边的课本里没有。它讲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他对女儿的关怀,他给女儿的鼓励,他的乐观,他的坚强,也深深感染着我。
文章的题目有两层意思——
我是父亲的辞典:我会坚持每天学习新单词,提高我的语言能力。露丝,你就是我的老师,我的活字典。
父亲是我的辞典:是父亲激励着我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是他教会了我如何观察、思考问题;是他那无声的言语,教我学会了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
1.作者为什么强调罗布泊的“泊”字左边是三点水?
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作者以此强调,这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失了,成了沙漠。
2.为什么说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今的罗布泊: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里是生命的禁区,那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恐惧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3.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说作者引用这些数据的目的?
作者引用这些数据,目的在于通过详实的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罗布泊的今昔,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盲目、贪婪造成的后果。全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振聋发聩,令人震撼。
4.作者写胡杨林的用意
胡杨林特点:美丽、千年不死。
具有防沙卫士、绿色长城、营造绿洲的作用,失去它,沙漠扩大,沙进人退。
作者用意:
作用如此重要且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胡杨林竟遭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既是胡杨的悲剧,又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是人类亲手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正因如此,才引发了作者深重的忧虑,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
①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曾将塔里木河改道,致使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罗布泊注水量减少;②近30年来,塔里木河人口激增,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载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致使塔里木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启示:
地球是我们人类***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衷心地希望:青山常青,绿水常流,愿美丽永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哲理散文)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1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2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3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荸荠人的愚蠢浅薄树根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数字是默默奉献不求索取,善于思考,身处逆境从容不迫)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以自己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4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5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6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7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8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9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10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气,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雪积了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桠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桠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它骨折的疼痛。
11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12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13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二.研读
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文中哪几句话最能概括说明"大树"和"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
"一棵大树,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着重对此句中"亲人"和"老师"的理解,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说明大树与我们的关系密切,并且对我们有教导作用.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又一次说明了大树与我们有着教育意义.
3.文章用一个醒目的假设句开头,提出作者的观点:“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你就该向大树学习。实际上,作者是以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将大树比作人类中的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段落最后,作者用“伟大、高贵和智慧”来概括大树的品质。这样的开头先声夺人,为后文的抒情与议论奠定了基础。
接下去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展示大树的品质:
它们(大树)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阅尽世间沧桑。
它们比哲学更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沉静、不言,却能不朽。
大树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雨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人、更和谐。
大树有顽强的生命力。
大树有高贵的神态,拥有大人物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