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八九年前的专栏碎字,再读涩漏。但尚应今日时景,且能在走进故土回忆时光中警示当下。天有点冷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原点,就是他的生地。从此,由这个点开始,走的每一步,都是异乡。人生之路,本是走向异乡之路,并终要回归那个点。
在走向异乡之路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用“喜庆”和“肃穆”两种氛围,“团聚”和“祭祀”两种方式,通过春节过年、中秋团圆,中间穿插了清明扫墓、十月祭祖,一年当中的这四次回乡机会,去找寻人生的那个“原点”。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伟大之处。精神超越物质,理性主导生命,万物依循自然。尽管敬天法祖,但以人为本,拜人不拜神;尽管相信命数,但不言放弃,信人不信天。
异乡之路本是坎坷,一路奋斗,一路艰辛。而故乡永远是怯除离土伤痛、生发蓬勃活力的精神所在。中国历史有太多的“告老还乡”事,但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即使在异乡之路经受重大挫折的人们,经过在故乡短暂蜗居后,总能续写传奇、再造辉煌的故事。
在走向异乡之路的过程中,原点的记忆弥足珍贵。儿时的学校是村上的旧庙,老师只有一人,村里给老师几亩地,农时跟老师上地干活。老师通易数,懂阴阳,会中医,能看病,实际上还是村里的阴阳风水师,给村人很多帮助。这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故乡的老师形象。那个家在浊彰河南岸的南神山旁,为村里几代孩子呕心沥血,把一生最重要的年华奉献异乡的乡村教师,尽管很多年前已远离人世,走入到另一个新的异乡,但他仍然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团圆和喜庆的氛围,让我们体验的是亲情、是温馨,是供人生享受的,却似乎不适合思考,也不是让人思考的。只有在祭祀的庄敬和肃穆并略带忧伤的气氛中,在与已处异乡的祖先的对话中,在对生活细微的回忆中,我们才能在精神上真正完成一次找寻原点的过程。所以说,无论如何,无论路有多远,今天的返乡之路是要走。这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反思,自我的一场校正,精神的一次回归,异乡之路的一段加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异乡之路是追思之路,祖先留我们血液,父母给我们身体,师长教我们德行,故乡塑我们品格;异乡之路是回味之路。每个人走过的路,认识的人,难忘的事,很多很多。但真正值得牵挂,属于一生念想的,永远在原点;异乡之路是原乡之路。故乡赋予我们一种与身俱来的特殊情愫,是人生的起点、精神的坐标、生活的参照。对生地“原点”的距离的变化所产生的一次次感悟,不就是人生千转百徊的心路?
山高水远繁华梦,走的本是异乡路。异乡之路也是归宿之路。也许从我们这代人起,我们的孩子以及以后的一代代人,或将对故乡有了淡忘,对可供我们思索的返乡之路或将开始陌生,对我们的传统不再熟悉或将不再敬畏。因此,我们这代人同样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
但作为普通人,我们寻找原点的过程不会艰难。因此,要感谢故乡,感谢乡村生活。农村不仅是我们生地,给我们一切,是我们的原点,还为我们保存了很好的传统。这将是我们每个人在异乡之路上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