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什么诗句、文言文等等的句子里有“liu”字发音,越多越好
留: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惆怅春光留不住,又何似,莫相逢。《江神子/江城子》 宋 李之仪
六:
问谁歌、六朝琼树。当年春满庭宇。(元·白朴《摸鱼子》)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
春来六十日,笑口几回开。(苏轼《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
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南朝·鲍照《拟行路难》)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袍不得知。(李商隐《闺情》)
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宋·李重元《忆王孙》)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宋·吴文英《唐多令》)
溜: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细看艳波欲溜,最可惜微重,红绡轻帖。(宋·周邦彦《看花回》)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清·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遛:
魂从清景遛,衣任烟霞裛。(唐·皮日休《二游诗·任诗》)
万姓三军,倚公为命,法有逗遛公自当。(宋·黄机《沁园春》)
榴: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宋·朱熹《题榴花》)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唐·王维《栾家獭》)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元·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夏》)
刘: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
尘埃徐庾词,金玉曹刘名。(《赠苏州韦郎中使君》 唐·孟郊)
花前须判醉扶归,酒不到、刘伶墓。(宋·陆游《一落索》)
琉: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宋·王安石《忆江南》)
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南朝·沈约《登北固楼诗》)
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唐·岑参《与鲜于庶子泛汉江》)
浏:
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苏轼《雨中过舒教授》)
长江凝练树无风,浏栗一声霄汉中。(唐·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
浏川水阔吾山峻,福禄如斯。禄鬓青眉。子又生孙孙又儿。(宋·郭应祥《采桑子》)
硫:
一粒硫黄入贵门,寝堂深处问玄言。(唐·张祜《硫磺》)
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白居易《思旧》)
绺:
青丝一绺堕云鬟,金剪刀鸣不忍看。(唐·王涣《惆怅诗》)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唐·沈佺期《七夕曝衣诗》)
2.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我想知道以后要学的古文,文言文等等,1.童趣(沈复)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4..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5.木兰诗
6.桃花源记(陶渊明)
7.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8.核舟记(魏学洢)
2—4段
9大道之行也(《礼记》)
10.三峡(郦道元)
11.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2.湖心亭看雪(张岱)
13.与朱元思书(吴均)
14.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5.马说(韩愈)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小石潭记(柳宗元)
18.岳阳楼记(范仲淹)
19.醉翁亭记(欧阳修)
20.出师表(诸葛亮)
21.《孟子》两章
22.鱼我所欲也《孟子》
23.曹刿论战《左传》
2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3.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常识,常见词语等等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
4. 文言文中,欲,曰,耳,将至,吾,乎,等等词字的意思,说的越多越欲:
①<;动>;想要得到;需要。《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动>;希望。《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副>;将要;将。《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④<;名>;愿望。《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之欲也。”
⑤<;名>;贪欲。《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
曰:
①<;动>;说。《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动>;称为。《赵威后问齐使》:“齐有处士曰钟离子。”
③<;动>;是,举例时用。《五人墓碑记》:“按诸五人,曰颜佩伟,杨念如……”
④<;动>;为。《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
⑤<;助>;用于句首。《诗经·七月》:“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耳: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将至:
将要到来
吾:
①<;代>;我;我们。《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代>;我的;我们的。《肴之战》:“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吾侪同“吾曹”。我辈;我们这些人。
吾属我辈;我等。
吾子指自己的儿子。对平辈人的一种亲切的称呼,可译为“您”。
乎:
①<;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②<;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肴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乎?”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