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林旭的古诗

林旭的古诗

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出身举人。是康有为的弟子,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恩科福建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曾任内阁中书。1898年3月倡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又是保国会倡始董事之一。同年9月5日,百日维新后期,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此后十日间,上书言事甚多,不少上谕出其手笔。

戊戌变法失败被捕,与谭嗣同等(总称戊戌六君子)同时被杀害。著作有《晚翠轩诗集》。妻子是晚清名臣沈葆桢子沈瑜庆之长女沈鹊应,擅诗词,在林旭就义后,服毒自尽。

《狱中示复生》

青蒲饮泣知何补,

慷慨难酬国士思。

欲为君歌千里草,

本初健者莫轻言。

林旭学诗并没有遵循一般的由浅至深的规范,而是“力学山谷(黄庭坚),后山(陈师道),宁艰辛,勿流易,宁可憎,勿可鄙”,(陈衍《石遗室文集》卷九)走上了“取路孟郊、陈师道,苦涩幽僻,识者以为孟夏行冬令”(《闽侯县志》林旭传)的艰难道路。按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林旭的诗歌可以一八九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林旭的诗作深受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刻意模仿唐宋名家风尚,属于近代诗坛上的“同光体”诗派。内容多为模山范水,吟花弄月,应酬赠答,矜才炫学,情调感伤忧世,寄托着深沉的人生。艺术表现含蓄委婉,沉郁深致,矫奇立异,凄清苍凉,风格幽僻冷峻。这同他早年经历系统封建文化教育的过程,以及长期接受“同光体”流派的薰陶,不能不说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林旭早期的某些诗篇与正统“同光体”故弄玄虚的格调尚有不同之处,略间悠然隽永的神韵和时代特色的意境。

首先,描绘祖国灵山秀水的诗作,散发着一种清新真切的气息,别耐咀嚼的滋味。“闭门不看宜州山,临去还来访窟颜。聊欲问僧寻枕簟,溪轩踅卧听潺潺。”(《题三游洞》)如此明快的诗句,相当婉曲流畅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风光的流连,确实包含着令人陶醉的基调。“清溪十里几多盘,收束将穷却放宽。山要拦人拦不住,侧身让过乞人看。”(《暑夜泛姜诗溪》)这首情趣盎然的小诗,写得那么轻松洒脱,犹如缀画一般,。

其次,林旭由于生长在中国近代天风海雨的形势下,诗坛上改革与保守诗派的斗争,对思想尚未成熟、求知欲望又极强的他产生了强劲的冲击波,所以在他早期的诗作中,还有不少异同于“同光体”流派绝不写“感事”内容的诗歌。“屯幕临官道,柳阴卧橐驼。莫将笳鼓竞,空唱天山歌”。“客店骡马滚,公徒何振振。皆言防帝畿,那复愁行人。”(《北行杂诗》)“壮夫腰镰方纵意,渔父拿舟自垂泪。哀哉斩艾不自得,纷纷载去如束藁。”(《闵月湖荷花》)这些诗歌不但揭露和鞭挞了当时封建军队在侵略者面前不堪一击,望风披靡,在百姓面前却不可一世,如同豺狼的腐朽残暴本性,也描述了人民生计清寒困苦的凄凉状况。诗人忧国忧民的衷肠,和那血与泪竞流、心与国相印的主人翁形象宛然在目,实乃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折光反映。

一八九五年的“公车上书”之举,直接激成了中国近代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的巨大骚动。这时,向维新变法迈出步子的林旭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后期的诗作注意博采众长,“论诗如文较多派,能驿众家亦无害。”(《酬征宇江亭谈诗见赠》)力改幽僻冷峻风格中的平庸拟古形式,使严整的韵律与散文化的笔法谐和,使俗语、新名词与奇异、旧格调沟通,明显地突出了原风格中现实主义的艺术个性。内容也逐渐地从消极感伤,托古寻旧,自恃高雅的圈子里了出来,开始“留心世务”的追求。主题多在“纵论时事,臧否人物,有为一代兴亡所系者。”(李宣龚:《晚翠轩诗·序》)颇富时代意识。

林旭参预戊戌新政后,更加深刻地目睹了清末官场的腐败内幕,对封建权贵尤为痛恨。“世士矫诬百可笑,拜跽但知利与名。固宜志士慷慨起,引臂疾呼寐者醒。”(《正阳关孔子庙诗》)诗人怒斥那帮在国难当头,尚醉心于阿谀奉承,争名夺利,诬蔑咒骂变法维新的封建顽固派。呼号爱国士子引臂而起,唤醒国人去进行救亡图存的斗争。愤不能抑,拍案而起的激楚之情跃然纸上。同时,林旭对自己多年来苦心学习的所谓国粹精华也越来越感到失望,“依违难述平生好,寂寞差欣咎眚宽。身锁千门心万里,清辉为照倚阑干。”(《直夜》)由衷地表述了诗人不顾同仁好友的劝说,而积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的意向,并相信自己选择的事业是正义的,理想是可望的,虽心锁千门,却心高万里的酬国壮志。

林旭后期诗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他被捕下狱,在牢中忆昔思今,感慨万千,而付与谭嗣同的绝命篇。“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欲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狱中示复生》)“青蒲饮泣”是借《汉书·史丹传》中的典故,来比喻自己与光绪皇帝间的亲密关系,全篇饱和着林旭壮志未酬的沉痛心情,告诫了后继者血迹斑斑的深刻教训。但诗人把变法维新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身上,也反映出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客观上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时过境迁,历史发展了,然而,也给后人留下了一块块界石。林旭诗作的历史演变——从封建儒子的吟哦到维新志士的咏唱,验证了中国思想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巨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