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正月十五闹元宵,古人是怎么“闹”的?“闹元宵”从什么时间开始“闹”

正月十五闹元宵,古人是怎么“闹”的?“闹元宵”从什么时间开始“闹”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定为与民同乐日,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正月十五闹元宵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这是从物质层面来闹元宵的。“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传说吃元宵始于宋朝,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史载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叫“浮元子”的新奇食品,专门在元宵节时吃,生意人将其美为“元宝”,后来官方将其改名为“元宵”。

2、挂花灯

民间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的谚语,说的就是正月十五晚上处处挂灯的盛况。这也是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的原因。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正月十五这天夜晚皓月高悬,不论城里还是乡村,大街小巷、聚会之地、各家门口,都要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灯笼)。元宵节花灯种类繁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还有宫灯、兽灯、花卉灯、花鸟灯、龙凤灯、鱼虫灯等等,不一而论。各种花灯制作精巧,大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用花灯把闹元宵的“闹”展示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挂花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成风在南北朝。史载永平年间,因汉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流传到民间。

而民间挂花灯又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准备在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偷下凡间向人们告知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挂上红灯笼,燃放烟花,待天兵下凡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就会免于一难。自此以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挂花灯,放焰火,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3、看花灯

看花灯是元宵节中一项最重要的传统娱乐活动。古时候,不管城里还是乡间,一到正月十五就家家户户挂花灯,到处张灯结彩,一片红红火火的空前景象。这个时候,不论是皇室贵戚,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打破常规,不受限制的四处赏灯。看花灯又叫看灯会,就是去看空中到处都悬挂着的各式各样的灯笼(花灯)。

一般是一家人或一群人在吃了元宵之后,一起沿着悬挂着灯笼(花灯)的街道巷口,一边漫步闲游,一边观看、欣赏、点评花灯,或到专门集中挂灯笼的地方,一边轻松赏月,一边观看、欣赏、点评花灯。看灯赏灯这项娱乐活动,最初并不是元宵节的专属项目,在汉代的时候,汉明帝提倡佛法,下令在宫中寺院点燃花灯来礼佛,本是为了弘扬佛法,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成为元宵节一项官民同乐的娱乐活动。

4、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又称莲花灯,简称“送灯”。即在元宵节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同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吉星高照、添丁进口、人丁兴旺,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有,如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此外也有人认为,送花灯的意思是,在这个举国同庆的节日里,希望孩子们也要一起玩得开心。

5、放天灯

放天灯,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后来逐步演变为在元宵节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在天灯上写满自己心里的各种祈愿和美好祝福,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

6、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特色高雅性的元宵节习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城乡都要悬挂花灯,燃放焰火,后来那些富有娱乐精神的文人雅士们开始将一些名家的诗篇,写在上面供人们观赏。

后来为了娱乐,文人雅士们就在诗上面做文章,将普通的诗作改进成为带有谜语的作品,把谜面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上供人猜,有的直接写在灯笼上,然后让猜谜人竞猜,既能益智,又能娱乐,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渐渐地就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习俗。

7、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也叫龙灯舞。龙是中国古代的神兽,耍龙灯自古以来就深受欢迎,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黄帝时期,在一个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对百戏的铺叙时就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龙舞。自汉朝开始,耍龙灯一直延续到现在。

另有一传说,说唐朝时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杀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就有了元宵节耍龙灯的习俗。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

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狮灯,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中华民族崇尚龙和狮子,龙和狮子都是中国的吉祥物,比如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舞狮和舞龙,其实都是一种祈福活动。每逢元宵节,人们既耍龙灯,又舞狮子,只是在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古人用这种方式祈祷龙的保佑和狮的保护,以求消灾除害、求吉纳福,以保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增乐添喜、红红火火。

8、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有的地方叫柳木腿,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列子·说符》篇说: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这是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书。据说踩高跷这种技艺表演方式,是从古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的采摘劳动中,演绎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每到元宵佳节,人们都会组织一群人来踩高跷表演,以增加节日的气氛。表演前,表演者要在腿上绑上很长的木棍,不但站立行走如常,还要表演跳跃和舞剑等等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高跷一般分为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形式。

9、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各种故事。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过去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现在也有男性表演划旱船的。

民间传说,划旱船源于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表演类别。划旱船不是真的在旱地上划船,旱船也不是真船,一般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表演者的腰间,如同坐在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男子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10、扭秧歌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每当正月十五,北方很多地方都会扭秧歌庆祝,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

11、放烟花

正月十五放烟花的习俗与挂花灯的来源是一样的。

12、元宵定情

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都是描述元宵夜情境的,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元宵节相遇相知而产生的一种感情,我们把它称为元宵定情,当然,有的人也将元宵节称作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13、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烤百病、散百病、游百病、走桥,是明清以来北方的一种风俗,认为这样可以消灾祈求健康。在元宵节期间(有的在正月十五,多数在正月十六),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结伴而行,走出家门,游九曲,去百病。或见桥必过去郊外,或走桥渡危到乡野,或走墙边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甚至通宵达旦,达到目的才回家,认为这样能驱病除灾,延年益寿。

14、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在古代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将杨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杨枝表示树木春天生发的意思,“杨”和“阳”谐音,其义相同。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这如婴儿般纯正无私、天真无邪的阳能,并期待着天地间的阳能可以不断生发,倚靠着它纯正的能量,生发出万事万物,生长出五谷蔬菜,生长出树木花草,以供人们使用,让我们更好地养护与保全自己的生命。

15、逐鼠

这在古代是一项非常奢侈的活动。由于老鼠经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养蚕人家就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将白米饭煮好后,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一边放粥,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诅咒老鼠,老鼠,你要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现在想想古人的这个习俗,觉得挺有趣的,只是可惜了那白花花的粮食了啊。现代人逐鼠有的是老鼠药和老鼠夹!

1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其最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些习俗背后的全民狂欢!它是中国自古以来,唯一一个取消所有禁戒的传统佳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不分男女,不分阶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不分城乡,不分区域,全民疯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是古代中国人名副其实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