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备课组因为一道古诗赏析题的不同看法,引起了讨论。这是唐·王昌龄《送张四 》的一道赏析题。先来读一读下面这一首诗。《送张四 》(五言绝句 押支韵)“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第一道赏析题:“首句中的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画面。”读这个题目的前半题颇为蹊跷,“暮”字能够点明季节吗?
于是,我将这个讨论转发到了梅花桩学法交流群,讨论于是继续深入下去。
碧山吟社副社长唐剑峰老师指出,“暮”这个字是形声字,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喻指年老,衰老。引申有 迟、晚的意思。这个“暮”和季节不搭边,问题在出题不对。
我同意唐老师的观点,同时指出,看来,中小学学古诗词的时候,同时也要学一些训诂,否则会闹笑话的。
广东的程锐刚老师认为,这里的季节特征不明显。诗的前两句点明送别的时地。(这符合一般送别诗的常规。)
我觉得,送别诗有一种格式,常常将离别地或者离别者到达的目标地写出来。比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程老师认为,这有一种起兴的意味。
我指出,因为日暮是张四离别的时刻,而引起诗人的离愁。这是一种理解。枫林在秋天染红,却因为秋暮(秋季即将逝去),而将凋零,所以秋暮而愁,这也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一来,这个首句就产生了一种歧义。这样的歧义对于文章是语病,不过,对于诗来说,却产生了一种恍兮惚兮,物我两融的审美感觉。
程锐刚老师进一步指出,愁悲是送别者的主观感受,我们读来也容易把枫林和楚水看作情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