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出生于官僚贵族家庭,但早年丧父,随兄过着孤贫的生活。他刻苦学习,遍览史籍。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进士。岑参以独具特色的边塞诗享誉天下。他的边塞诗以昂扬的情调、磅礴的气势、飞动的形象和富于变化的旋律给人以刚健绚丽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当是岑参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幕下,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判官,是当时掌管文书事务的文职官员。其权限近于副使。武判官是岑参的同僚,其生平事迹不详。从本作品的内容与诗人所流露出的感情来看,他们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前十句为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歌咏边塞瑰丽壮观的雪景,同时也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活动。初看飘飞如絮的雪花挂满枝头,惊喜满怀;再看雪崖百丈,愁云万里,想到武判官就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千里跋涉,返回京都,不免又沉郁满怀。所以又可以说,在这段写景之中,暗含着送别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开篇笔力雄浑,气势宏阔,紧扣主题“白雪歌”,抓住西北边地特有的自然现象“胡天八月即飞雪”,再现了西北边塞的风雪景象。“卷地”一词,形容北风的狂暴猛烈,将“白草”都折断了。“白草”是西北边地特有的一种植物,《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曰:“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又说:“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原本是坚韧可抗风沙的“白草”,却被北风席卷而折断了,足见风势的狂暴了。“胡天”,交代了所写的地域;“八月”,交代了所写的时间。可见西北边塞环境的恶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极为形象地描摹了绚丽多姿的北国雪景。“忽如”,形容西北边塞气候变化的骤然。诗人巧妙地借助于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这四句诗从广阔的角度,描绘了一派茫茫的风雪外景,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流露着诗人对边地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至八句,诗人通过戍边将士的感受,写出了西北边地风雪严寒的景象。“散入珠帘湿罗幕”写的是雪花飘进军帐帘幕上的情景。“散”字形容雪花如絮,轻盈飘飞的样子。“珠帘”,为雪花提供了可侵入的缝隙,飞入军帐中去。“罗幕”,绸缎绫罗制成,落雪溶化可湿。洁白如玉的雪花,晶莹耀眼的“珠帘”,灵光耀眼的“罗幕”,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面,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散”与“湿”在这句诗里不仅传神入微,同时也起到了过度与领起的作用,使作品自然转入对帐中景况“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描写。“狐裘”,狐狸皮的袍子;“锦衾”,绸缎的被子。军帐之中,虽然炉火通红,有“狐裘”“锦衾”这样上好的御寒衣被,可还是觉得单薄,不暖和。这充分表明了西北边塞的极度寒冷。接下来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则进一步突出边塞的极度寒冷。这几句通过戍边将士的感受,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雪带来的奇寒,更烘托了将士们不畏严寒,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从人感受到的寒冷景象转到更广阔的范围,写视觉上的大地与天空,描摹出了边塞风雪严寒的另一幅奇景。“瀚海”,古代对大漠的称呼。“名义考”说:“以沙飞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这两个诗句,以刚劲的.笔触,磅礴的气势,描绘出了边塞冰天雪地的壮阔图景。

 后八句为第二部分,重点描写送别武判官的场面。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的是饯别场面。“中军置酒”,即在中军帐中摆酒设宴为武判官饮酒践行。老朋友要回归京城了,光喝酒践行是不够的,更少不了代表异域文化风情的“胡琴琵琶与羌笛”演奏出来的悠扬婉转的乐曲,连同那觥筹交错与真情的话别回荡在中军帐内,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气氛和惜别的深情。

 最后六句写的是送别时的情景。酒宴之后,武判官该启程了,而此时的天气却依然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也就是说,当他们走出营帐,来到“辕门”时,天色已近黄昏,昏暗的天空依然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那插在辕门外的红旗已经冻得僵硬不堪,连那强劲的寒风都无法吹动它了。风雪壮行,环境不同,送行人的心绪也就不同。武判官为了早日返回京城,不得不在这寒冷的天气,冒着特大的风雪,长途跋涉,这能不令人担忧吗?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朋友们依依惜别,直至送到“轮台东门”。“轮台”,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东,唐时属北庭都护府,距离京都约有五千余里。送行的人们望着远去的友人武判官,前面是天山那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崎岖的山路。“雪满天山路”,饱含着诗人对朋友深厚的友谊和担忧,这样恶劣的天气,这样崎岖的山路,何时才能安全顺利到达京都呢?武判官越走越远了,送行的人们依然伫立在“轮台东门”翘首凝望。直到“山回路转不见君”,起伏迂回曲折的山路,完全遮住了武判官的身影,诗人依然觉得难舍难分,可是,留给他以及送行人们的只有眼前的“马行处”。人去行迹在,伸向远方的“马行处”,牵动着诗人无限的情思,“空留”一词又蕴涵了多少惆怅啊!写到此,诗人住笔了,然而,他的思绪远没有停止,还在大雪纷飞的天山路上跟随着武判官踽踽前行,他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边塞,带到了纷纷扬扬的风雪天山路上,与之一道对友人的依恋之中,久久地,久久地思索着,回味着。

 这首诗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的边塞诗。作品中既描绘了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又表现了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同时还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边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够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写法上,首先是诗人能把“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语言鲜明生。

 古诗今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里就飘起了大雪。忽然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开满了洁白的梨花。雪花飘散进珠帘里,打湿了军中的帐幕,穿上狐裘也感觉不到温暖,锦缎的被子仍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铠甲也因太寒冷,难以穿在身上。被大雪覆盖了的浩瀚无垠的大沙漠,婉如百丈冰峰,晦暗的天空凝聚着无边的冰一样的愁云,仿佛随时都要压下来。在中军营帐里,为即将回归京城的客人设宴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都被冰雪冻硬了,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