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盛唐之音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李白是盛唐最强音?请结合具体诗作分

盛唐之音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李白是盛唐最强音?请结合具体诗作分

盛唐之音就是指的盛唐时期的诗歌特征。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随着“以盛唐为法”和“诗必盛唐”思潮的形成,人们对于完美体现唐人之生命情调和青春活力的盛唐诗歌充满了神往,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如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杜甫、高适、岑参等,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可以想见--盛唐的主旋律、基调是高亢、奔放的,而李白又是这种律动的集大成者!!像什么“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来万事东流水” “白发三千丈”等等等--把五岳星辰搬弄于鼓掌之间,气魄直冲霄汉!--在盛唐,有这种气魄的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就算是可与之有一比的边塞诗人,也写不出那么亢奋的诗句,只是较为中规中矩的环境描写,抒情上比李太白差的还是太远!!就像孟子说自己“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一样--“太白岂好抒情乎--太白不得已也”!!--李白可以说是真正的盛唐孕育出的天地灵秀,每一次发出声音都是水到渠成,如清水芙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一次发出声音也一定是--盛世最强音!!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太白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太白的疏狂。一旦实现理想的机遇降临,这位太白先生便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车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横刀立马的英雄少年跃然纸上,这是太白所神往的马革裹尸、沙场建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太白一生豪气如虹,即使忧愁满腹时,笔下也能感觉到豪气干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就是太白眼中的大唐江山。大自然山水的恢宏景状写得淋漓尽致。只有李白才会如此雄奇浪漫的想象,一如奔放恣意的滔滔江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眼中,这黄河之水自天而来,奔腾不息,流淌的是他的天才与豪情。李白的精神世界十分强悍,充满了向往自由的青春激情。

大鹏鸟是李太白诗中的一个经典意象,也是太白自我人格的主观投射,是个体生命自由意志与力量的象征。庄子《逍遥游》中有:“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李白那里,大鹏之歌则变成一种青春的摇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李白仍在绝唱《临路歌》中以大鹏自许:“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诗中“大鹏飞兮振八裔”的“八裔”就是八方。这是在歌唱他当年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鸟,直冲九霄,其声势震动了四面八方。

李白的一生是诗意盎然的一生,也是在云端凌空高蹈的一生;像一只高飞远举的大鹏,也像一匹云中漫步、独来独往的天马。当然,也有点像一位跨马提剑、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开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喜剧,最后却演出了“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悲剧意味。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就赞他为“谪仙人”。杜甫更有诗赞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诗笔是飘逸的、奔放不羁的。这源自诗人瑰丽、神奇、飞扬的想象力,气势如排山倒海而来,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听觉震撼力。读李白的诗有时常常让我想起读庄子、读尼采的感觉,有一种高纬度阳光下的眩晕感,有一种因激动、振奋而醺醺然或酒神狂欢般的极乐与颤栗感。甚至,有时会联想到贝多芬的《命运》和《欢乐颂》。

其实李白诗里还有非常莫扎特或柴科夫斯基的另一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很小时候就读过、背过的诗。李白此时是个内心无比柔软的孤独游子。乡愁是一种清寒而孤独的银白色,是轻覆着霜露、通向远方的小路,是一路照着游子落寞孤影的月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代表了李白精神世界的纯粹与孤独,象征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安顿与宁静,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永恒乡愁,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对于天生敏感的李白来说,格外深刻而广阔。在月夜里读这种诗,就会有听《小夜曲》的轻音乐感觉,心头弥漫着一种如歌的慢板。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天才的寂寞与孤独。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在这迷人的晚上,“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花独饮,邀月***舞,这是一个孤独而浪漫的长安城郊外的晚上。

在李白眼里,月色是可以赊买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而当情思激奋时,太白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酒喝到酣畅处,便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连庐山瀑布在月光下是如此空蒙美丽,似梦似幻:“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朝的风与月因为李白而分外迷人。可以说,自李白横空出世,唐诗才进入一个瑰丽纷繁,大气磅礴的境界。大概再没有一个诗人能像李白那样周身都浸满了月色,以至于人们愿意相信他的生命最终也是和明月融为一体。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意象,在李白去世之时已不同于他出生之时了。

李白《独漉篇》中有“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四句,简直妙不可言。罗帏轻轻舒卷,好似有人在无声地开合。是微风进来了吗?不是,是皎洁的月光进来了。这明月如凌波微步的美人,来时纤尘不动,静敛无声。而李太白和她似是故人,重逢时竟心存默契。她轻盈纯净,一尘不染;而他也了无挂碍,心有灵犀。原来明月即是吾心,吾心即是明月。

看见明月,太白便如看到肝胆皆似冰雪的自己。这位遗世独立的心灵高蹈者,与高天之上的明月***舞,周遭是一派琉璃世界的纯粹与光明。对于这个世界,他和明月一样天真如活泼的童子,没有机心、没有猜疑,相看两不厌,天心如月圆。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便是李白无尘的禅意诗心。仿佛一朵脱去世间尘埃的青莲,一轮皎洁光满的天际圆月。是的,明月直入,无心可猜。一个澄澈明亮的灵魂穿越文字和我们相遇。我们不妨手握太白诗笺,独对青山明月,笑看水流花开。

西谚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李白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如此。关于李白的形象,我以为还是魏颢的描述最为传神到位。这位仁兄是李白的铁杆粉丝,年轻时为了追星,曾经跑了三千多里路去找李白。他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但他的穿着就有点出尘的味道了,有时戴着高高的云冠,身上的佩饰长到曳地。这形象岂非一位高蹈远举、俯视红尘的诗仙?这就是李白。

他的诗思飘忽跳跃,大开大阖,语言极具爆发力与弹性,意象组合具有浓郁美感。杜甫作如是赞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晚唐皮日休曾这样评价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陈师道如是品赏:“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严羽则命之曰“飘逸”。

李白是不可模仿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盛唐只有一个。“李白他整个儿地就属于盛唐。也只有盛唐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李白这样的儿子。”这个亘古未遇的盛唐也太需要李白了!也只有李白那傲岸不羁非常自信的思想性格,那平交王侯、平步青云的个性风采,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盖世才华,才能与这个特殊的时代相映生辉,各得异彩!没有李白,盛唐也顿失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