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准确来说《己亥杂诗》不能算作它的题目,因为这是一组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这组诗一***315首。常见的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是第五首和第二百二十首,分别选入中学课本和小学课本。

我们今天要读到的这首便是第二百二十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不过可能在一部分那里知道这首诗纯粹是因为恶搞:我劝天公重抖擞,天公对我吼三吼。就像“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一样,也不知龚自珍和白居易看了过后是何感想。这真是人才,不过说归说,闹归闹,别拿诗词文化开玩笑。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因对现实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失望透顶,1839年,48岁的龚自珍辞官南归,第二年便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去世。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诗人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其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只能辞官归去。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诗歌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中“惊雷”、毛主席“一从大地起风雷”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精神。

“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推翻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诗人在诗末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骤雨中破船烂帆似的中国,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大量人才。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降生人才,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整首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表明诗人奇特的想象和热烈的期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同时这一“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高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任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但人才真的是从天而降吗?世间岂无人才?

由此观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或许是整个清朝呐喊出的时代最强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