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深厚的情感和抒情的笔调,通过“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天真烂漫、机智勇敢、淳朴无私、助人为乐的本质特征。
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从鲁镇的风俗习惯入手,叙述“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乡间生活: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这部分描写了社会环境,揭示了一群农家少年之所以热情好客、机灵能干、天真活泼、淳朴善良的原因:平桥村“极偏僻”,“住户不满三十家”,所以“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的”;“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平桥村的人“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远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受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污染较少。
第二部分(4~30段):叙述了“我”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4~13段写的是“看戏前”,着重写了“我”的心情变化:无船时——焦急(“急得要哭”,并且一天“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故作娇态威吓大人);登船时——轻快(“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在船上——陶醉(“有说有笑的,有嚷的”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窒息起来了)。
14~21段写的是“看戏中”,写“我”看戏的感受。戏并不好看。远远看见戏台时,虽然“模胡”,但看戏的愿望实现了,所以“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但是,看台上的表演:“老生却并不翻筋斗”使人遗憾,小旦“咿咿呀呀的唱”令人厌烦,小生“很老”使“我有些疲倦了”,小丑虽使大家“振作精神”,“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不仅“踱来踱去的唱”,还“坐下了”唱,使得大家“都很扫兴”,甚至“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了”。
22~30段写的是“看戏后”,写深夜返航及途中偷豆。虽然戏并不好看,但“我”实现了愿望,小朋友们的帮助有了结果,所以,大家都非常愉快。于是在返航的船上,“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以致“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归途中,因为“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桂生提议偷豆。桂生之所以提出“偷豆”,是因为在戏台前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舀水“我”又不喝,因而感到不安与遗憾。可见提议“偷豆”表现了农家少年诚恳待客的热情。豆子主要“偷”的是阿发家的,而且是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经过比较,确认“我们的大得多”才偷,表现了他们的纯洁、大方和无私。为了防止阿发娘骂,他们又偷了六一公公一些,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为了秘密不被人发现,他们吃完豆把器具都洗了,“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留;为了对付八公公又想出对策。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的周到细致、天真质朴。
第三部分(31~40段):写看戏后的余波,抒发了对平桥村和平桥村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第二天”,“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说明八公公根本未计较盐柴被动用;而被偷了豆的六一公公只是嗔怪“踏坏了不少”,笑道请客“是应该的”,对“我”称赞豆子“很好”感到十分高兴,并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并慨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豆只不过水煮盐拌,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为什么“我”深味“好”呢?“好”并不在于戏和豆的本身,而是因为在看戏和吃豆的过程中,深受封建教育束缚的“我”,了解和感受到了劳动农民、农家少年的丰富感情和优良品质。
这篇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出“我”少儿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现了农村广阔大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少儿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