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吹绿奔流的大渡河两岸,兰花又香遍巍峨秀丽的峨眉山。这就是大文豪郭沫若故乡的山山水水。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七)由重庆乘水上飞机(长沙号)返回阔别26年的故乡乐山省亲,后在城中住宿一夜,随即赶回诞生地——沙湾镇,在旧居住6天。当年,郭沫若身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肩负抗日宣传重任,是因父亲病重才回家探望;再则他的母亲已逝近7年。因此,他心怀国恨家愁,焦急万分。当年,他在父亲病逝和料理丧事还先后回家两次。
在郭沫若住老家期间,胞弟郭开运先后画菊花、荷花、兰花等图,郭沫若在图上各题一首七绝。其中,《兰草花图》上的题诗,是为大哥(郭开文)的三女郭瑛所作,原文是:
琼蕊芳肤九畹径,
兰香飞韵有余馨。
情知纫佩殊萧艾,
不向人间诉不平。
此诗大概作于1939年初秋。在第15届中国(乐山)兰博会前夕,细读品味其诗,便领略“琼蕊”二字乃将兰花比喻为珍美艳丽之花。畹,古代地积单位。“九畹”二字语出屈原的《离骚》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纫,连缀;佩,佩饰。“纽佩”二字语出《离骚》诗句:“纫秋兰以为佩。”郭沫若深知峨眉山盛产兰花,兰香素有“王者之香”的美誉。诗句也提示:侄女不仅赏兰花之神韵,闻兰花之幽香;而且学兰花的品格,应明白对别人所施的德泽教益铭感不忘,必须爱憎分明。其实,郭沫若将兰花拟人化,借赞兰花,流露出脉脉亲情,并道出内心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表达了坚定不移的“抗战必胜”的斗志。
如今,重温此诗,令人回肠荡气,精神振奋,不免勾人爱兰、养兰之念。这首诗,真可称为一首赞兰的好诗。很遗憾的是:郭沫若自1939年3次回过故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60多年前留在故乡的这首赞兰诗,意境深远,耐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