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登扫叶楼记 翻译

登扫叶楼记 翻译

作品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急流汹涌的江流。

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

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

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

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

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扩展资料:

简介

扫叶楼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三层,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平台远望,楼后庭院内假山层叠,与善庆寺前石阶结合一体。善庆寺亦明清式样,建筑面积329.7平方米,占地面积630平方米。

1989年重新修复扫叶楼时将楼后庭院与善庆寺连成一体,成为一组结构完整、景致优雅的古建筑群。

此楼前后三进,陈列着龚贤作品的摹品和复制品、当代书法家所书龚贤的诗作及一些画展作品,楼前可见嵌在壁间的由林散之所书的“龚贤故居”刻石,院落简朴大方,处处体现着主人与世相忘,潜心书画的书香氛围,置身阁楼伫听风雨声,你会有一径风声飞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的震颤。

当年,龚贤曾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居所: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枕于后,左有莫愁,勺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他的许多画和诗,就是在此孕育、构思和创作的。

扫叶楼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79年10月修复,并将楼后善庆寺与楼侧茶社以花墙围之,构成一组古建筑群。2000年初在“龚贤故居”的基础上设置龚贤纪念馆。

纪念馆的门楣上有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题写的馆名,一楼为展示厅,集中展示当代著名书画家林散之、萧娴、陈大羽、费新我等书写的与清凉山有关的诗篇以及龚贤的诗句。

楼上为陈列室,陈列柜中展示的是龚贤书画精品及诗文研究成果。楼后两个展厅不定期举办当代名家的书画艺术展览。

百度百科-登扫叶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