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名胜古迹探微
我们的家乡桓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境内有马踏湖风景区、王渔洋纪念馆、四世宫保牌坊、史家遗址、徐夜书屋、冰山遗址等,小庞、前埠、唐山、新城等地都出土了石铲、石斧、石镰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史家村挖掘发现了商代遗址、高楼村有始建于隋代的华严寺,陈庄有木佛堂古槐等。
最有价值的人文景观是新城王渔洋祠堂和四世宫保牌坊,最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是江北明珠马踏湖。
以渔洋文化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马踏湖风景区自然观光游已成为桓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两大重点品牌。
马踏湖
马踏湖位于桓台县东北部,湖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面积近百平方米公里。
这一带地势低洼,湖底海拔最高点9米,最低点6.5米,自西南向东北缓倾。
孝妇河、乌河、猪龙河汇流于此,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湖泊,1995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湖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名胜古迹众多,是天然的旅游胜地,素有北国江南之美称。
湖内碧水滢滢、河道纵横、交织成网,芦苇荡、荷花塘一望无垠。
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时期称少海,又名会城湖, 传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湖区东侧的会城,重兵陈列,马踏地低,故名马踏湖。
因其碧水连天、风光无限,为历代达官贵人所向往,文人墨客多会于此。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贪看翠盖拥红装,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段,纵教匹练写秋光。”此后,元兵部侍郎于钦又有和诗,人们选用诗中所含“锦秋”二字命湖,这样,马踏湖又名锦秋湖。
马踏湖湖内港港汊汊,碧水滢滢,2100多条渠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全长400多公里。
湖内古迹风韵浓郁,胜迹随处可见。
湖东南侧有廷乡城遗址,相传为齐景公失马寻踪之地,故又名踪城。
东侧有会城遗址,当地人称东城子,传为齐桓公会盟处。
鱼龙村北二公里处有李家台子,为苏东坡登临赋诗处,建有胜处祠和东坡亭。
华沟村即古之鲁连陂,村中尚有鲁仲连故居和鲁连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贤祠。
五贤者,为战国颜斶、鲁仲连,汉代辕固、诸葛亮,宋朝苏东坡。
五贤祠原为三贤祠,曾多次重修,1984年方改建为五贤祠。
门上对联是:“异姓结同心之侣,一堂萃三代之英。”祠内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架构奇妙,有历代名人题咏,辟有马踏湖书画展室。
五贤祠北侧,有徐夜书屋、渔洋轩故址及冰山遗址。
每到一处都会有一些美妙的传说和故事,令人流连忘返。
湖区27个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户户通船,门前搭起小桥,院后泊着小船,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
湖面上绿水浮鸭,翠柳摇风,港汊迷离。
驾船巡游,风趣天然。
真是“苇堵渠尽疑无路,竹篙一点又一天。
只闻笑语不见人,蒲苇深处有人烟”。
? 马踏湖景色迷人,物产丰富。
湖中盛产藕、莲、蒲、苇和鹅、鸭、鱼、虾、蟹,以及各种可吃的野生食物。
湖乡人用湖内的物产能做出百多种菜肴, 且四季各不相同。
春天的醋沏小鱼,香酥可口,野鸭焖藕,风味独特。
“金丝鸭蛋”,是湖中特产,将其腌制蒸熟,可见蛋青、蛋黄层迭,青、黄相交之处,有丝状蛋黄油圈隔,灿然若金,蛋白香而不腻,肉质沙,不噎喉。
夏天的“白莲藕”脆甜无渣,“鸡靠麦黄鳖”,味道鲜香,又多营养。
秋天,毛蟹包子别有风味,还可做“毛蟹汤”,鲜美异常。
冬天的“溜黑鱼片”、“黄焖鲤鱼”食之难忘。
如若游湖,不食这里的水鲜,实乃遗憾。
马踏湖中还存有许多古迹名胜,鲁仲连故居、青冢、五贤祠、东坡亭、齐王阁等又为马踏湖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马踏湖已被辟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区。
随着对湖区的开发,马踏湖将会变得更加秀美,成为旅游园地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
实践与探究
1、简单说说马踏湖的成名历史。
2、到马踏湖实地考察一次,体会一下泛舟的感觉,试着写下来,
3、搜集有关五贤祠的诗句,摘录到笔记本上。
4、五贤祠内有哪五个人物,能简单说说他们的事迹吗?
5、马踏湖有丰富的物产,比较有名的有哪些?
6、试着做一道马踏湖风味小吃,让父母品尝一下。
王渔洋纪念馆
王渔洋纪念馆馆址为忠勤祠,位于新城镇新立村。
原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余年。
整组建筑系砖木结构,造型古朴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1986年12月建馆并对外开放,1992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渔洋原名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著名诗人,清朝大臣,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成就卓著,其诗、词、散文凡数十种560卷,诗6000余首。
他的诗风格调高雅,吐辞修洁,境界缥缈淡远,意味灵空含蓄,有相当高的艺术性,他被尊为“一代诗宗”,成为当时诗坛盟主,他在诗论上创有“神韵说”。
近几年来,几次大型国际王渔洋学术交流会的召开和电视剧《王渔洋》的热播,使纪念馆成为“王学”研究的基地和中心。
纪念馆占地10000平方米,分东西主跨两院,下设七个展室和石刻园。
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185块,除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虞世南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书法家的真迹刻石,可谓琳琅满目,海内知名。
王渔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渔洋诗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赐王渔洋信古斋、带经堂以及这些珍品的复制件,为了解和研究王渔洋,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石刻园是在忠勤祠东跨院的基础上,与古典园林建筑相结合修建的,园中有园,景中套景。
元代的“苍云”、“振玉”两巨型太湖石和国家一级石刻“水月松风”石屏,亦在园中陈列,供游人观赏。
王渔洋纪念馆所辖忠勤祠、渔洋祠、渔洋墓、四世宫保坊等,每年接待游客约五万人次,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国外友人和港澳台胞,成为传播文化历史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崇高风范的宣传教育阵地。
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新城镇新立村街北,是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
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
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起脊,木椽单檐。
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
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洵、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
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
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正堂前东、西厢房各3楹,堂前有双人合抱的古桧两株,左右对称,高约20余米。
院东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时祭者姓名。
祠东50米处为原“碑廊院”,现存石碑9幢。
1984年国家对忠勤祠进行了修缮,并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世宫保坊
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南村大街北端,是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们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故名。
石匾额“四世宫保”四字传为明书法家董其昌书。
?
据史料记载,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宫保 ”砖坊,深感荣幸,为使该坊增光添色,特聘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坊题字,并馈赠 3000 两银子作酬谢。
董其昌深明王氏意图,便郑重地用楷书写下了匾额 “四世宫保 ”4 个大字和前后楹联。
当天傍晚,董在王家的花厅前漫步,闻听有人说话,躲在一旁听,原来是王家子弟正在纷纷议论: “都说董其昌书法好,号称书画双绝 ,看来,论写楷字还不如王象咸呢,3000 两银子花得冤 ”。
董听了这些闲言碎语,非常气愤。
翌日,即告辞王家说,到济南门生处玩几天,然后回归故里,王家送走董以后,打开题字一看,“ 四世宫保 ”中却少了“ 宫 ” 字,连两幅楹联也不见了,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济南请董补写 “ 宫 ”字,不料,董已离济而去,董的门生绷着脸说: “何不叫府上子侄补写一字呢?”王象春闻听话中有因,经过再三请求,董的门生才讲明原委,并说: “恩师路过寒舍,留下一 ' 宫 ' 字,不知府上用得着否?如需用时,还再需出 1000 两银子。
”王象春得知董其昌听了闲话,故意带走,只因“ 千金易得,一字难求 ”,于是,立即从济南筹措了 1000 两银子,换回了 " 宫 " 字,两幅楹联只好另请别人书写。
此牌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既是新城72坊的唯一幸存者,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古代砖坊之一。
牌坊系砖石结构,呈中间高左右低的宫殿式。
面阔9.2米,进深3.33米,高15米,拱门洞两侧有石狮8个。
拱门、楹柱等上面雕有飞禽走兽、山水花卉,特别是砖砌圆柱顶部的4个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显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 牌坊顶部飞檐斗拱,瓦当严整,四角杵头兽面,唇吻耸起,都悬吊着风铃铁马,随风而动,声韵动听。
顶端花脊“八跑”,每“跑”二兽(寿),高居瓦基。
瓦脊中的“麒麟驮宝瓶”尤其古朴可爱。
坊之檐下正中、前后各砌一块镶嵌花边的竖式匾额,上镌金色“圣恩”两字,表明该坊为御建。
整个牌坊集古代建筑、雕刻、书法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独具风格,古朴秀丽,雄伟壮观,充分体现了建筑之乡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成为我县非常有价值的人文景观。
实践与探究
1、利用模拟长征的机会,听讲解员讲王渔洋的生平事迹。
2、实地考察“四世宫保”牌坊,从不同角度观赏一下。
3、搜集董其昌为坊题字,“一字值千金”的故事。
4、集体观看《王渔洋查案》电视连续剧,了解王渔洋在扬州为官的情况。
5、读背几首王渔洋的诗句,如《真州绝句》等。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桓台县田庄镇高楼村西北角,寺名从《华严经》而来。
据史载,该寺原来规模宏大,为三进寺院,寺前立有数十丈高的古塔,名“隋文塔”,至明万历初年,寺被毁。
现存寺的基址高出地面2米,南北长120米,东西宽50米,前殿为四天王殿,已毁。
只存有正殿和百子殿。
正殿为大雄宝殿,5间,系砖木结构,飞檐斗拱,瓴瓦单檐,顶覆绿色琉璃瓦(现大部换为红瓦)。
殿长26米,进深10米,高17米,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
殿内横梁立柱上彩绘祥云蛟龙,瑶草琼花,至今仍可见。
殿前东西两厢房尚好。
后为百子殿,亦为砖木结构,木椽单檐。
华严寺《新城县志》记载:“新城佛寺十二,崔楼之洪福,高楼之华严最著,洪福志乘谓唐建,华严或以为唐或以为元魏莫能明也”。
它是隋或隋以前的建筑,当时规模宏大,殿宇辉煌,香烟缭绕,钟声佛号,成为盛极一时的佛教圣地。
隋至今已1400余年,现在华严寺的建筑遗存已不是隋唐时代的原制,而是明清时代重修后的面貌。
华严寺整组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得体,参差有致。
平日大门紧闭,只有晨时的钟声传出来,虽未唤醒苦海梦迷人,却唤起了人们早起,男耕女织,为生活而奔波的念头。
阴历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佛事活动,名曰“行香”,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有盛会,盛会期间是华严寺最热闹的时候,期间文人骚客,熙熙攘攘,商贩闲农,车水马龙,善男信女,焚香诵经,叫卖之声,腔异调怪,热闹非凡。
现在的华严寺是桓台县历史上12座佛寺中仅剩的一座了。
寺内大雄宝殿、百子殿、东西厢房尚存,但屋顶换成了现代红瓦,大殿斗拱也腐朽错位,所有佛像、壁画、玄塑都荡然无存。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集体粮库,用来存放物品,先后拆除了山门、天王殿,更换了围墙。
由于维修不及时,寺院破败日渐加重,成为一座空洞无物的院落。
1985年定为淄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桓台县文化局、华严寺寺管委会投资700万元对华严寺进行重修,恢复了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原貌,修建了围墙和大门,成为一个完整的院落。
如今寺院内有佛学院的僧人主持佛事活动,远近周边前来烧香拜佛许愿还愿的人络绎不绝,佛香袅袅,经声朗朗,极大地满足了富裕起来的善男信女们求佛行善的精神需求,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从建筑学上来讲,淄博市的斗拱建筑除博山的颜文姜祠就只有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了,有很高的建筑价值。
云涛古迹
在桓台县城索镇乌河玉带桥北侧,河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长87米,东西最宽处31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地表低于玉带桥面数尺,这就是著名的云涛古迹。
相传古时乌河碧水长流,玉带桥下涛声不绝。
高地四周水花飞溅,翡翠万千,每遇天将有雨,便有云气盘郁高埠之上,若云若涛,故而得名。
大雨之后,玉带桥上游河水暴涨,水位有时高于下游云涛高地,却仍不能淹没云涛地面。
此时,云涛两侧巨流奔放,云涛景物被水雾包绕,从桥上观望,虽近在叹尺,却时隐时现,类似海市,世人引以为胜景。
乌河古称溡水。
相传春秋庄公九年,齐师与鲁战于乾时,即此地。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镇人于茂节立“云涛古迹”大字石匾于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