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烫手,比喻权势炽盛。
炙手无人比喻词人遭权贵排挤,仕途不顺。
梧楸:
梧桐与楸树。二木皆逢秋而早凋。
晚雨脱梧楸,俗话说一叶天下秋,一个脱字,惟妙惟肖,更体现出秋意的悲凉、荒芜。
季子:
典故:1.指春秋时吴季札。为吴王寿梦少子。不受君位,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省称"季子"。历聘各国,过徐,徐君爱其剑,季子为使上国,未与。及返,徐君已死,乃系其宝剑于徐君冢树而去。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人称颂其高风亮节。 2.借指情谊生死不渝者。 3.指战国时洛阳人苏秦。秦早年外出游说,黄金耗尽,穷困而归,家人皆耻笑之。后佩六国相印,又经洛阳,兄弟妻嫂不敢仰视。秦问其嫂:"何前倨而后恭也?"嫂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一说苏秦字季子,一说嫂呼小叔为"季子"。事见《史记·苏秦列传》"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后借指穷困者或先穷后通者。
在词中当作第三种解释,词人此时当是人生很不顺畅的时候,与“敝貂裘”的情况相符。
敝:
破旧,坏。
貂裘:
貂皮制成的衣裘。
肯:
通常作乐意、同意、应允解,词中不然,应该是时常、易于的意思。
惊秋:
通常的解释是:1.秋令蓦地来到。 2.喻迅速凋零衰败。
此处通常的解释说不过去,惊秋在词中是动宾结构。松柏惊秋,松柏的四季常青、盎然挺立,令秋也感到震惊。这又好比是词人自比,连松柏都能做到逢秋不悲,何况人呢?所以词的整体感情在此处突转,由悲转向化悲痛力量,像松柏一样,“岁寒肯惊秋!”
世人皆知苏轼文词以旷达豪放为显,这首花大量文笔写秋的悲凉之作在苏轼词中算为少见。初看词的上阕,“炙手无人、萧萧晚雨、梧楸、敝貂裘”等场景和物象很明显是悲秋的代名词,到了下阕,这种情绪还在延续,但可以体会到细微的转变倾向,“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我已经不能承担什么大的期望了,那么是不是就要学习古人呢?是不是要选择古代文人通常的做法,悲秋呢?不是的,苏轼到底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风格。词的最后一句才揭开谜底,词意陡变,“岁寒松柏肯惊秋!”所谓化悲痛为力量,借松柏抒发自己的感情,纵然世道沧桑、仕途不顺,然而还要像松柏那样,保持坚强、长青的性格。或许词人将这首词定名“寓意”,蕴含的也就是这个意义吧。
这首词的精彩之处,或许就在词的最后一句上,扭转了整个意义上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