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又的意思
◎ 又 y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同本义 [right hand]。后作“右”
又,手也,象形。——《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词性变化
--------------------------------------------------------------------------------
◎ 又 yòu
〈副〉
(1) 复,再,再一次 [again]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衣》
天命不又。——《诗·小雅·小宛》
又命之。——《仪礼·燕礼》
又试之鸡。——《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3)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at the same time]
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书·禹贡》
(4) 又如: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5)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and]
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6) 又如:路很近,车子又快,一会儿就到
(7) 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and]。如:一年又三个月;二又三分之一
(8) 表示轻微转折 [but]。如:我原来想去,现在又不想去了
(9) 表示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 [after]。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 加之 [in addition]。如:除了拖拉机,又添了一台插秧机
(11) 另外 [moreover;besides]
周处…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世说新语·自新》
常
2. 又的文言文是什么在文言文中,“又”既可以充当实词,又可以充当虚词,即:
一、当“又”是名词时,它的意思是:
本义:右手。例如:《说文》:又,手也,象形。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二、当“又”副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 复,再,再一次。例如:《诗·郑风·缁衣》:敝予又改为兮。又如:《诗·小雅·小宛》:天命不又。再如:《仪礼·燕礼》:又命之。
2)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例如:《书·禹贡》: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3)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例如: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又:
一、“比如”也是文言文,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1.譬如。举例说明时的发端语。例如:《史记·游侠列传》:“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又如: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比如你见我时节,难道好歹也不问一声。”
2.如同,好像。例如:《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倭人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
3.比起。宋 刘克庄《念奴娇·壬寅生日》词:“比如去岁前年,今朝差觉门庭静。”。
二、在文言文中,没有“是若”这个词,只是“若是”这个词。“若是”是谓词性指称代词,可译为:这样,那样。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颜渊说:“舜是什么人呢?我是什么人呢?有作为的人也是这样。”)
本例中谓词性代词“若是”做主谓短语“有为者亦若是”的谓语,并受副词“亦”修饰,表肯定,可译为:这样。
三、“如果”也是文言文,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例如:
○《前汉书平话》卷上:“如果不利,截旗营前,以定胜败验之。”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如果文章会做,我提拔他。”
四、在文言文中,没有“也是亦”这词或短语。
3. 文言文“或”又那些意思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或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或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 或许(表选择)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或
huò ㄏㄨㄛˋ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多半是“有时”啦
4. 文言文 又 如何说文言文又的说法是:复
复 fù
释义
1、重复:~写。~制。
2、繁复:~姓。~叶。~音词。
3、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往~。翻来~去。
4、回答;答复:~信。敬~。电~。
5、再;又:~发。~苏。死灰~燃。无以~加。一去不~返。
相关组词:复苏、恢复、重复、报复、复兴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复,重衣皃。从衣,复声。一曰褚衣。
白话版《说文解字》:复,衣服有里外两层的样子。字形采用“衣”作边旁,“复”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复”是在衣服的布层内加塞丝绵。
三、相关词汇解释
1、复线[fù xiàn]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轨道的铁道或电车道,相对方向的车辆可以同时通行(区别于“单线”)。
2、复数[fù shù]
某些语言中由词的形态变化等表示的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例如英语里book(书,单数)指一本书,books(书,复数)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书。
3、复读[fù dú]
中小学毕业生因未能考取高一级的学校而在原一级学校重新学习,以待来年再考:~生。高考~班。
4、复古[fù gǔ]
恢复古代的制度、风尚、观念等:学习古代文化,不是为了~,而是古为今用。
5、复刊[fù kān]
(报刊)停刊后恢复刊行。
6、复员[fù yuán]
武装力量和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等部门从战时状态转入和平状态。
7、复工[fù gōng]
停工或罢工后恢复工作。
8、复本[fù běn]
收藏的同一种书刊不止一部或文件不止一份时,第一部或第一份以外的称为复本。
5. 文言文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文言文 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 以 家来乎?”逵曰:“ 亲老 不能涉险远。”
桧徐曰:“当 以 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
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 滋 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
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
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 以 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
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 以 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
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 寻 除起居郎。
入谢,帝又曰:“ 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逵曰:“ 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 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
”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 以 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
……逵 以 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
帝为之抆泪叹息。 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逵对独 当 帝意当:适合 B. 亲老 不能涉险远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 滋 怒滋:更加 D. 寻 除起居郎寻:不久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3分)① 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 ②逵单车赴阙。
③逵唯唯而已。④讽逵往谢,逵不答。
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入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
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小题5:断句和翻译。(9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②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 小题1:B小题2:C小题3:D小题4:B小题5:(1)逵 尝 自 谓 /司 马 温 公 不 近 非 色 /不 取 非 财 /吾 虽 不 肖/ 庶 几 慕 之(3分,划对一处得1分)(2)①秦桧的权势炙手可热,(众人中)不攀附他的人只有你一人。
(2分,“炎炎”1分,“附”1分。)②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奸佞,只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罢了,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
(4分,“但”1分,“同”1分,“所以”1分,“阙”1分。) 参考译文:赵逵接着皇帝写的《芝草诗》写诗,他的诗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的句子,秦桧见到这诗句发怒说:“赵逵还认为不太平吗?”又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迁来吗?”赵逵说:“我的父母亲年老不能走又险又远的路。”
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帮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而已。
过后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复前面的话,暗示赵逵去感谢秦桧,赵逵不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陷害他,没有来得及做他就死了。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代理礼部员外郎。
皇帝去景灵宫,尚书省随宰相入见皇帝的只有赵逵一个人。皇帝多次注视赵逵, 当天命令引见赵逵上殿,皇帝迎上去对他说:“您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
自从您中进士后,被大臣们阻止,我很久见不到您。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一句话提到您,凭这个知道您不依附权贵,您真是天子的门生啊。”
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言路很久不通了,请求您批准广开言路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微贱形成阻隔,有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
皇帝认为他说得好。绍兴二十六年,赵逵提升为著作郎,不久任命为起居郎。
赵逵入宫感谢,皇帝又说:“秦桧势力很大,不依附他的只有您一个人。”赵逵说:“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奸佞,只是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
他又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与礼部长官一同主管科举考试,赵逵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 用户 2016-12-06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联系方式: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0";。
6. 西陵峡文言文翻译“江水又东.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全部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宜都记》上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