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秋雨思乡的诗句有哪些

秋雨思乡的诗句有哪些

1. 关于借秋雨思乡的诗句

关于借秋雨思乡的诗句 1.关于秋雨的思乡诗句

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2、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

3、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5、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王维《栾家濑》

6、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对坐读书终卷后,自披衣被扫僧房。——王建《秋夜对雨寄石瓮寺二秀才》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秋歌》

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9、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0、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13、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14、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窦巩《秋夕》

15、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16、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杜甫《秋雨叹》

17、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1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19、地卑多雨润,天暖少秋霜。——戎昱《成都暮雨秋》

2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1、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22、宴罢兰堂肠断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3、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温庭筠《细雨》

24、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王国维《齐天乐》

25、肩舁仍挈榼,莫怪就君来。秋雨经三宿,无人劝一杯。——白居易《雨中访崔十八》

2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7、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28、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白居易《司马宅》

2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0、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白居易《雨后秋凉》

31、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白居易《雨后秋凉》

32、尘起一月忧无禾,瓦鸣三日忧雨多。——陈与义《秋雨》

2.关于秋雨的诗句思乡

霜风来时雨如泻

吴中田妇叹⑴

和贾收韵⑵

今年粳稻熟苦迟⑶,庶见霜风来几时⑷。

霜风来时雨如泻⑸,杷头出菌镰生衣⑹。

眼枯泪尽雨不尽⑺,忍见黄穗卧青泥⑻!

茅苫一月垅上宿⑼,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⑽,价贱乞与如糠粞⑾。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⑿。

官今要钱不要米⒀,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⒁,不如却作河伯妇⒂!

词句注释

⑴吴中:指江浙一带。

⑵贾收:字耘老,乌程人,苏轼的朋友,著有诗集《怀苏集》。

⑶粳(jīng):俗称“大米”,亦名“秔”,稻谷的总称。

⑷庶:差不多。

⑸泻:倾泻。

⑹杷(pá):同“耙”,翻土的农具。出菌:发霉。镰(lián):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衣:这里指铁锈。

⑺眼枯:谓泪水流尽。

⑻忍:这里指不忍。黄穗(suì):成熟的稻穗。

⑼茅苫(shān):茅棚。苫,草帘子。

⑽赪(chēng):红色。

⑾粞(xí):碎米。

⑿“官今”句:当时推行的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农民必须把实物换成钱币。结果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米贱”的现象,导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税收而流离失所。

⒀龚(gōng)黄:龚遂、黄霸,均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员,是反语。

⒁河伯:指河神。[1] [2] [3]

白话译文

才在苦恼今年稻谷熟得这样迟,还指望不久就有秋风起。谁知秋风起来时,还夹着劈头瓢泼的大雨。风雨不歇地下潮湿,耙头镰刀都长出霉衣。眼睁睁看着黄金金稻穗泡在泥地里,心里好比刀儿在割阵阵的疼。眼睛哭干泪哭尽,老天爷还是下雨不肯停。个把月来搭个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转晴赶紧收谷用车儿运回。满身汗肩头压得通通红,买谷人还价就和买糠碎米一个样!没办法只好卖牛去交税,没烧的只有拆屋来煮吃的。目光短救眼前急还不知行不行,哪里想得到明年还会不会有饥荒。官家眼下要的是钱不要米,说是要用钱亲近那西北边的羌人儿。都说满朝里都是姓龚姓黄的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去想来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

3.关于借雨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

宿云梦馆 宋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客中夜生 明 袁凯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宿龙宫滩 唐 韩愈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只是说故乡。

苏遮幕 宋 周邦彦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4.关于秋雨的诗句思乡

霜风来时雨如泻吴中田妇叹⑴和贾收韵⑵今年粳稻熟苦迟⑶,庶见霜风来几时⑷。

霜风来时雨如泻⑸,杷头出菌镰生衣⑹。眼枯泪尽雨不尽⑺,忍见黄穗卧青泥⑻!茅苫一月垅上宿⑼,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⑽,价贱乞与如糠粞⑾。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⑿。

官今要钱不要米⒀,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⒁,不如却作河伯妇⒂!词句注释⑴吴中:指江浙一带。

⑵贾收:字耘老,乌程人,苏轼的朋友,著有诗集《怀苏集》。⑶粳(jīng):俗称“大米”,亦名“秔”,稻谷的总称。

⑷庶:差不多。⑸泻:倾泻。

⑹杷(pá):同“耙”,翻土的农具。出菌:发霉。

镰(lián):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衣:这里指铁锈。

⑺眼枯:谓泪水流尽。⑻忍:这里指不忍。

黄穗(suì):成熟的稻穗。⑼茅苫(shān):茅棚。

苫,草帘子。⑽赪(chēng):红色。

⑾粞(xí):碎米。⑿“官今”句:当时推行的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

农民必须把实物换成钱币。结果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米贱”的现象,导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税收而流离失所。

⒀龚(gōng)黄:龚遂、黄霸,均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员,是反语。

⒁河伯:指河神。[1] [2] [3] 白话译文才在苦恼今年稻谷熟得这样迟,还指望不久就有秋风起。

谁知秋风起来时,还夹着劈头瓢泼的大雨。风雨不歇地下潮湿,耙头镰刀都长出霉衣。

眼睁睁看着黄金金稻穗泡在泥地里,心里好比刀儿在割阵阵的疼。眼睛哭干泪哭尽,老天爷还是下雨不肯停。

个把月来搭个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转晴赶紧收谷用车儿运回。满身汗肩头压得通通红,买谷人还价就和买糠碎米一个样!没办法只好卖牛去交税,没烧的只有拆屋来煮吃的。

目光短救眼前急还不知行不行,哪里想得到明年还会不会有饥荒。官家眼下要的是钱不要米,说是要用钱亲近那西北边的羌人儿。

都说满朝里都是姓龚姓黄的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去想来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

5.借秋风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昵图网下载:/mingjushangxi/miaoxiesixiang/

6.关于秋风的思乡诗句古诗

念奴娇·秋风秋雨

[作者] 程垓

[全文] 秋风秋雨,正黄昏、供断一窗愁绝。带减衣宽谁念我,难忍重城离别。转枕褰帷,挑灯整被,总是相思切。知他别后,负人多少风月。

不是怨极愁浓,只愁重见了,相思难说。料得新来魂梦里,不管飞来蝴蝶。排闷人间,寄愁天上,终有归时节。如今无奈,乱云依旧千叠。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

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7.描写秋雨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王维《栾家濑》;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秋雨夜眠》;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白居易《雨后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