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杜甫的诗歌鉴赏

杜甫的诗歌鉴赏

篇一高都护骢马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注释

 高都护: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高仙芝(),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旧唐书》:贞观十七年,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显庆三年,移治龟兹国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都护府隶焉。《隋书》:西域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至冬冰合,尝得波斯马放入海,因生骢马,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马。胡青骢,犹《淮南子》所云胡骏马。古诗:?踯躅青骢马。?《广韵》:?骢,马青白色。?

 《赭白马赋》:?声价隆振。?又:?歘耸擢以惊。?注:?歘,忽也。?汉《天马歌》:?天马来,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戴暠诗:?刀环临阵鸣。?《史记》:项王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向无敌。?

 《国语》:?戮力一心。?《大戴礼》:?均马力,齐马心。?应德琏《悯骥赋》:?展心力于知己兮。?《史记》: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赭白马赋》:?愿终惠养,荫本枝兮。?

 曹植诗:?飘飘随长风。?《元和郡县志》:居延泽,在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即古流沙。《天马歌》:?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

 《赭白马赋》:?弭雄姿以奉引。?《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注:?伏枥,谓伏槽枥而秣之。?

 西征赋》:?何猛气之咆勃。?《战国策》:张仪曰:?魏之地势,固战场也。?

 《南都赋》:?马踠余足。?《相马经》:?马踠欲促,促则健,蹄欲高,高耐险峻。?《齐民要术》:?马踠欲促而大,其间才容靽,蹄欲得厚二三寸,硬如石。?踣,踏也。邵注?踣铁,言马蹄之坚。?

 《元和郡县志》:贞观四年,于汉车师前王地置交河县,取界内交河为名。交河源出县北天山,分流城下。《一统志》:今为西番火州地。王洙注唐安西去交河七十里。顾野王诗:?交河冰未坚。?赵曰:东方朔《神异记》曰: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诗言交河有层积之冰,马几度蹴踏之而破裂也。旧引颜赋?经玄蹄而雹散,历素皮而冰裂?,非是。盖赋谓骑射耳。玄蹄、素皮,皆射帖名,而雹散、冰裂,皆射帖声,与马踏冰裂之义无涉。

 《名画录》:开元内厩,有飞黄、照夜、浮云、五花之乘。丹元子《步天歌》:?五个花文王良星。?《李白集注》:?五花,马毛色也。?又郭若虚云:五花者,剪鬃为瓣,或三花,或五花。白乐天诗?马鬣剪三花?,此另一说。

 《天马歌》:?经万里兮归有德。?《汉书》:李广利获汗血马来。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小孔中出,如血。赵曰:?汗血之姿,非万里无以见。?

 郑氏曰:长安,古雍州地,汉始都此。

 崔豹《古今注》:?秦始皇有七马,一曰追电。?《隋书》:?长孙晟为总管,突厥畏之,见其赤马称为闪电。?赵注:?此言马行如电,举国皆知耳。?旧引傅玄诗?童女掣电策,童男挽雷车?,非其义。孙楚诗:?倾城远追送?。注:?倾,犹尽也。?

 古乐府:?青丝缠马尾,黄金络马头。?

 《汉?西域传》:?百官送至横门外?。《三辅黄图》:?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其外有桥,曰横桥。?程大昌《雍录》:?自横门渡渭而西,即是趋西域之路。?远注出横门道,言欲驰驱于战场。张綖曰:凡诗人题咏,必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此诗?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如此状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若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曾敢潜忘秣饲恩。?乃乞儿语也。

 创作背景

 诗中的高都护,是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他在天宝六载((年),平定勃律国,虏获勃律王,由此建功 。天宝八载(年)入朝,次年,又出征讨伐石国。此诗当作于入朝后、出征前这段时间里。

 赏析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 ,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沈德潜认为?即?真堪托死生 ?意?(《唐诗别裁集》卷六),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天马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 ?。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踣,踏地,踣铁,踏地如铁。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千里之,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呢?横门,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 、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结尾,说:?若二语用韵,戛然而止,此又专取简捷。?(《唐诗别裁集》卷六)。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此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首段叙骢马立功西域,次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 ?、?猛气?相吻合,又为末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凑,前后照应,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作为咏物诗,此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正如张綖说:?如此咏物 ,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诗人。

篇二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白话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创作背景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篇三登兖州城楼⑴

 东郡趋庭日⑵,南楼纵目初⑶。

 浮云连海岱⑷,平野入青徐⑸。

 孤嶂秦碑在⑹,荒城鲁殿馀⑺。

 从来多古意⑻,临眺独踌躇⑼。

 注释

 ⑴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邵注:兖州,鲁所都,汉以封***王余。《唐书》:兖州,鲁郡,属河南道。顾宸注:兖州,隋改为鲁郡,唐初复曰兖州,后又改鲁郡。仇兆鳌按:唐之兖州治瑕丘县,即今之嵫阳县也。

 ⑵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隋孙万寿诗:?趋庭尊教义。?蔡梦弼曰:公父闲尝为兖州司马,公时省侍,故有?趋庭?句。

 ⑶初:初次。《晋书?庾亮传》:?乘秋夜往,***登南楼。?此借用其字。张镜《观象赋》:?尔乃纵目远览,傍通四维。?

 ⑷海岱:东海、泰山。古诗:?浮云蔽白日。?海岱青徐,与兖州接壤。《禹贡》:?海岱惟青州。?

 ⑸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青州、徐州。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

 ⑹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记得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

 ⑺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馀:残馀。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徐摛诗:?列楹登鲁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王所立。?《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

 ⑻古意:伤古的意绪。《史记?龟策传》:?所从来久矣。?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

 ⑼踌躇:犹豫。沈约诗:?临眺殊复奇。?《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薛君曰:?踌躇,踯躅也。?《玉篇》:?犹豫也。?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千古。

 白话译文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创作背景

 登兖州城楼这首诗和《望岳》同是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赏析

 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颔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壮观,且传神。

 颈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承颈联?秦碑?来。?多?说明深广。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徘徊。?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前人解释:?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

 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篇四《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曾:通?层?(见人教版《语文》八上)

 决眦(z?):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