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王俊的王俊山水画作品

王俊的王俊山水画作品

王俊的雁门关:小巍峨中藏着大气象

看惯了画家、摄影家们的“特写”表达,当我看到王俊笔下的雁门关时,有些很不适应。他没有将这一方雄关的伟岸、厚重、丰富和沧桑凸写出来,让我们仰望。要知道,这是千古名胜呀,亏他还是个代县人哪。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求问王俊,自己思考了很久。对于名胜古迹,以及一切人文景点,我凡是看了相关文章和宣传资料去的,大都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有些甚至觉得上当受骗。那些去过又爱写的人,总是把他们的所见写得高大又高大,神秘又神秘,多有言过其实的问题。我们如果是看了这样的文章去了,那就好比看了某个商家的软文广告然后上门消费一样,结果不言自明。我对于那些旅游文章一般不看,要看也是看高手大家的,免得希望太大而失望也太大。  由此来看,王俊画雁门关盖有深意焉。作为一个代县人,一个文化人,生于斯长于斯,应该比一般人要懂得雁门关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雁门关的高大,是早已烙在王俊心里的。轮到用他娴熟的笔墨去表现时,他却没有用“特写”,而是将其藏于崇山峻岭间,让你去寻找,让你超脱画面来想象雁门关的神秘和沧桑。  我家一门重要亲戚在塞外。过去每年去探亲,都要经过雁门关那座大山,沿着弯弯曲曲的险峻的盘山公路,从代县这边爬上去,从朔州那边绕下来,沿途的怪石奇松,荒梁破瓦,看的人心里直发紧。但公路虽在雁门关旁边,却是看不到其真容。所以雁门关一直是我心中的谜。在旅游系统发的贺年片上,我看到苍老而精气神犹在的雁门关,断壁残垣不失其雄伟,旁边充满绿意的平台上,几棵挺拔的松树,给人无尽的联想……  2010年秋,我终于到了雁门关下。顺着山沟往里走,一路风情不错。当我沿着整修过但依然陡峭的山路爬上去,崭新的雁门立在我头顶时,我居然一点感觉也没有!这不是我在贺年卡上看到的雁门关,更不是我在大巴车上想象的雁门关,它像极了那种有为的官员们花费巨资整出的政绩工程。茫茫然中,呼呼的风卷起黄土,吹的我一身寒意。  翻检完这些记忆,再看王俊笔下的雁门关,我似乎找回了先前那种感觉。雁门关作为一道英雄的屏障,历史的界碑,文化的标本,见证了胡汉两个民族的争战与融合,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盲目具象的表达,只能损坏它残存的光辉,不如将其隐于山林深处,贡于旅途的驿站,归于天人合一的大宇宙审美视野中去,留一份神秘与惊喜给日后。  唐代诗人刘长卿送朋友北游时写下“日暮雁门关……只爱此身闲”,施肩吾也写下“雁门关外绝人家”。可见,雁门关一直是寂寞的,但从来不缺知音。乡友王俊,应该是这不多的知音中的一个。在王俊这幅山水中,雁门关虽小,但却是“源头活水”,是气眼,小巍峨中藏着大气象,吸引我们去探寻,去仰望,去思考。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考量,这幅作品恰恰是王俊山水画思想的一个“窗口”。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坚持夯实学养,临帖写生之余,用草草逸笔书写心中丘壑。他不留恋和满足于对真山真水的描摹,而是着力于造境和抒情,他将传统绘画的形式美和客观自然美、内在精神美紧密地结合起来,表现在画作上则是意境迷离,豪放生动,飘洒秀逸,气势磅礴,呈现出淋漓苍莽、墨色浑融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深邃、神秘的“朦胧美”,画面元气氤氲,意境高雅,苍润灵动,撩人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