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知识、经验、工作环境、社会实践都是有限的,未知领域很多,只有虚心好学,才能采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多请教别人,多听各方意见,总是有益的。 特别是对有丰富经验的老前辈们,更应该向他们请教。
01
僧敲月下门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题名“题李凝幽居 ”的五律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走访友人李凝未遇,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这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
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诗人贾岛也因注意力过于集中,冲撞了京兆尹、著名散文家、诗人韩愈的轿子,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突显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文学上常用的“推敲”一词,就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02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率,先发映春台。
?五代诗人郑谷为诗僧齐己改《早梅》诗,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道减法题做得妙,“一枝”抢先,可见其早。中国古人的逻辑训练通常都是不及格的,郑谷却让事理逻辑派上了用场,因此难能可贵。
03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被贬谪至睦州,他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建造祠堂,并作《严先生祠堂记》,深致敬意。文中有四言歌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写成此文,慎重起见,请好友李泰伯把关。李泰伯学问精深,为人诚恳,他对《严先生祠堂记》的立意和行文都很欣赏,唯一提出的商榷之处就是“先生之德”的“德”字,他认为略嫌直白浅狭,不如将它改为“风”字,“风”有风范、风采、风流之意蕴,有飘逸、隐逸、闲逸之韵味,更切合严子陵的身份和作为。范仲淹读完李泰伯的回书,对这一字之易极为认可和佩服。
04
独幸太平无一事;
江南闲杀老尚书。
?明朝才子张岱在《夜航船》中也记载了一个改诗的故事。萧楚读到张咏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当面直言“恨”字不妥,应改为“幸”字才恰当。天下太平,家国祥和,这是幸事才对,又何恨之有?萧楚的言外之意是:你老兄厌倦天下太平而希望人间多事,这种英雄情结并不可取。张咏是个明白人,对萧楚的委婉批评深为感激。
05
一钩已足明天下,
何况清辉满十分。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轻时,即长于书法,善于吟咏。有一次,他作《咏月诗》,得妙句“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自得。林则徐也欣赏这两句诗,但他品咂再三,总觉得诗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于是他提笔改易一字,变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诗境顿显开阔,意味也更加深长了。
如此看来,学问不论官位高低和年纪长幼,再博学的人也有不了解的知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其实也说明,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自己没有的经验,对于自己已有的经验,也应谨慎对待。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已有经验也只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作用。所以说,虚心学习,总是没错的,也是个人良好素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