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王建《野菊》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建《野菊》原文及翻译赏析

野菊原文: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菊翻译及注释

翻译 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注释 1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著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2荒篱:指荒芜的篱笆。3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宋·曾巩《忆越中梅》诗:「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绝向谁开?」宋·姜夔《念奴娇》词:「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明·高启《梅花》诗之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4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5秋水:神色清澈。6向:从前,往昔。 7蛩(《辞源》作qiang《辞海》作qiong):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野菊赏析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著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 「冷香」、 「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 「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巖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野菊创作背景

 贞元八年(792),王建学成。根据 唐代 科举制度规定,读书人要由地方掌管选举的官员选送长安应试,而王建游学异乡,无人延誉识拔,只好自己赴长安干谒「诸侯」,结果到处碰壁,无功而返。他在《人家看花》中自述:「年少狂疏逐君马,去来憔悴到京华"。社会的不平和谋仕的失败,使他一度对营求科举持厌恶反感态度,发誓要终老山泉。思想也由原来「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送薛蔓应举》)的钦羡科举,转为鄙弃功名,而退居山林。在《山中寄及第故人》诗里还谴责一位应试及第的友人,违背初衷、心口不一,并说:「自从无佳人,山中不辉光。尽弃所留药,亦焚旧草堂。还君誓己书,归我学仙方。既为参与辰,各愿不相望」,表示与之决绝,显示了年轻时王建的「狂疏」之气。于是王建鄙弃轩冕,山居谷汲,学仙求道,饵药炼丹,在邢州漳溪度过了一段山居生活。山居期间,王建创作此作品。 诗词作品: 野菊 诗词作者: 唐代 王建 诗词归类: 咏物、菊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