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淮诗 | 苏轼淮阴夜发朝山阳

淮诗 | 苏轼淮阴夜发朝山阳

今日介绍中国古代文坛的泰斗级人物,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由于官场变化,苏轼频繁往返于京城和地方,其不仅在江苏多地为官,也在江苏大地上留下诸多足迹和诗篇。如其《淮上晚发》:“淡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诗人默默地计算在淮水上浪游,已十度往来。

今天推荐的《十月十六日记所见》便是苏轼在大淮安的遭遇与感想。

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农历十月十六日乘船从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到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当时楚州治所所在)。一日之间,天气变化无常,从早晨“风高月暗”“雾如细雨”,到中午“有风北来”“忽惊飞雹”,突然间“疾电一声如颓墙”,等坐下喝酒的时候“天寒欲雪”,让诗人有一中恍如梦魇的感觉。

有专家分析,时值大淮安的深秋,正是冷气流南下的冷锋面天气。

此外,苏轼还有多首关于大淮安的诗作。

根据这首诗中作者自己的注解“昔与巨源、刘贡父、刘莘老相遇于山阳,自尔契阔,惟巨源近者复相见于京口”,大致意思为:此前与孙巨源、刘贡父、刘莘老在山阳相遇,自从和你久别重逢后,只有跟孙巨源靠得比较近才得以在京口(今镇江)相见。

同样一首诗人自己作了注解说明的诗,“尝与余约卜邻于江淮间将赴登州同舟至山阳以诗见送留别”。

除了这些明确表明苏轼来过大淮安的诗作外,诗人还有一些诗,也还有一些家人曾与楚州有关。

看似简单的两首诗,其实藏着苏、程两家人的故事。据有关文章介绍,皇祐四年(1052年),苏洵幼女苏八娘,苏轼与苏辙之三姊,即传说中之苏小妹,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程正辅(字子才)之虐而卒。苏、程遂结下怨仇。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作于元佑元年(1086年)3月,时苏轼的表弟程六即程之元(字德孺)任楚州知州,苏轼写诗作贺。这首诗先是回顾了两家交好以及当初在眉山一带显赫的历史,继而回顾少年时代的玩乐,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母家长辈的祭奠之情,向表弟发出了修复两家关系的真诚愿望。

一首诗打破了苏程两家关系史上的坚冰。此时距八娘之死,两家关系破裂,已经是34年。自此,苏轼兄弟与之元、之邵交往颇密。

随后,又有了那首《表弟程德孺生日》的诗作。根据苏轼在诗中注解“君在楚州,予在杭州,皆遇饥岁,活数万人”,当时,程之元在楚州为官,苏轼在杭州为官,两地都遇到了严重饥荒。在这样背景下,同朝为官的两人自然也是惺惺相惜,所以才有了“四朝遗老凋零尽,鹤发他年几个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