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 与 天 公 试 比 高(外一篇)
—— 毛 泽 东 诗 词 的 崇 高 美
按: 这是一篇关于美学的论文。就是凭本文加入了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并于1993年10月,在无锡参加了诗人、学者公木主持的年会。
从美学意义上讲,诗词应是美的结晶。因此,阅读诗词,就是美的享受。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特别是诗词中洋溢着的崇高美,往往令人产生一种钦敬、振奋、赞叹的情感。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从美学上看,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与内在方面,即诗词的景的方面与情的方面。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大都又以情景交融的方式体现这种崇高美的。
景—— 表 现 于 外 在 的 崇 高 美
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的,诸如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等壮观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把高的体积(数学的崇高),暴风骤雨的气势(力学的崇高),视为崇高美的外在方面。对这种巍峨、博大和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则以对山川景物的形象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里,作者把主宰沉浮的“我”,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寥廓的深秋境界里。远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单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而且也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以及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桷树、黄连木······那重重山峦,层层林木,让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描绘得一片嫣红:如艳丽的春花,像瑰奇的彩霞。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放眼望去,满眼澄澈,秋季里的湘江,更加清澈晶莹:像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动相宜,满目生机。仰视,则“鹰击长空”—— 晴空万里,雄鹰振翅飞翔;俯瞰,则“鱼翔浅底”—— 江水透明见底,鱼群尽情遨游。作者以短短的四句诗,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辽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关山月先生的彩墨山水图。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多处写到秋天,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喜欢秋天的。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是自然的。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令人称绝。在古典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是多少和悲秋相联系的。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第一句诗便是“玉露凋伤枫林树,巫山巫峡气萧森”。随着从藤萝架上洒落的月光,洲前飘飞的芦花,江边停泊的孤舟;从高高的城墙上传来阵阵悲角,声声猿啼······真要催人泪下了。杜甫这种忧国思家,心事重重的情感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却是另一种格调:尽管他“独立寒秋”,而不是悲秋;尽管眼前“不似春光”,而却“胜似春光”。在他眼里,自然界都是一片生命力的欢跃,真是“万木霜天红烂漫”。此景,比映山红还要殷红,比迎春花还要可爱!
毛泽东诗词的景物描写,无处不体现出崇高美,而这种景物描写的崇高美,又交融着一种情感的崇高美。如“天高云淡”,仅四个字,便把中国西部清秋,天高气爽,万里晴空中浮动着几缕淡淡白云的高阔,深远的明朗景象,简洁地描绘了出来;而在淡淡的高天里,又点缀着南归的群雁。这就不仅使人感到长空清明旷阔,强化了西北秋令的典型景色的渲染,更重要的是通过“望断南飞雁”,以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深沉的思索,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诗词的内涵。红军战士是从南方冲破艰难险阻,跋山涉水而来的。此时此刻,望见大雁南飞,那雁阵所向之处,不正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吗!?那里掩埋着为革命而牺牲的同志;那里还留下仍在斗争的战友;那里还生活着亿万人民群众。对此,怎能不使人魂牵梦绕呢!这里的景物描写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使许多丰富的联想与浓郁的诗情生动地表现出来。
情——表 现 于 内 在 的 崇 高 美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的,则是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就明确提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1)。在毛泽东诗词里,这种伟大心灵的回声,处处动人心弦,时时催人奋进!诗言志,诗贵真,诗重情。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毛泽东的诗词,不但通过优美的形象,把人们带到诗人书写的那方天地中去,和诗人同欢乐,同忧思。而且能够通过一种融合着豪情壮志,真情实感的精神力量,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充实与升华,得到心灵上的***鸣与鼓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诗人把普通的谚语巧妙地改造成一则含义深邃的格言,令读者清楚:胸怀凌云壮志是可贵的,而更可贵的是肯于攀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情景壮观,震撼人心。这首律诗可称得上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佳作了。这正说明一个美学原理:参与创造现实的人,才能完美地反映现实。因为毛泽东是亲手创造新世界的最伟大的英雄,所以,才能吟诵出创造新世界最完美的颂歌。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不少,然而,多数都是常有某种悲凉色彩。其中及时行乐不过是悲凉色彩的另一种表现。陈子昂唱的《登幽州台歌》便是一首典型的哀歌。他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怆然而涕下”,痛感人生之短暂。此诗虽是艺术的成功之作,读来荡气回肠,却不免使人感到人生太悲凉了。曾记否?那位文武全才,横槊赋诗的英雄曹孟德,对人生也同样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而李白的襟怀可谓豪放豁达了,可是于此听到的是“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声声哀叹。然而,毛泽东说:“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大柏地》中可作完美的说明:“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是何等博大的气派啊!
情 景 交 融—— 完 美 体 现 崇 高 美
毛泽东的词上半阙大多是写景的,下半阙大多是抒情的。但是,也不乏景中抒情,情中含景之处,体现出情景交融的完美效果。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时光,形象地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绮丽的崇高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因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杰作。在有的诗词中,只着一个字,便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如“一山飞峙大江边”此处着一“飞”字,其神采尽现:这样一座大山居然“飞峙大江边”,这不但化静为动,化山石为生命,而且表现了诗人飞动的气魄,飞扬的风采。其它诗句如:“飞将军自重霄入”,“记得当年草上飞”,“一桥飞架南北”,“泪飞顿作倾盆雨”“飞起玉龙三百万”“车子飞如跃”,“飞上南天奇岳”等等,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生辉。这正是:“诗含双层意,不求其佳必自佳”。再看:“冷眼向洋看世界”,是登高望远;“热风吹雨洒江天”,是就地取景。前者是虚写,后者是实写。这一情一景,一实一虚,便产生出浓厚的诗味。情景交融,虚实交错,赋予诗句以双层意义:似情似景,似实似虚,更耐人寻味。在《念奴娇·昆仑》这首词的结尾处,更显现出情景交融的崇高美来:“我”,叫昆仑不要那么高,不要那么多雪。这是与开头的“横空出世”及“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相呼应的。对之要怎么办呢?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巨人振臂高呼:“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送给欧洲,一截赠给美洲,一截留给东方各国。这是何等博大的气魄,这是何等崇高的美感!这首词,以雄伟的气概开篇,又以雄伟的气概结尾,将美好的景物与美好的情感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谢榛说:“景巧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万形;元气诨成,其浩无涯矣”。由此观之,毛泽东不愧为具有“驱山走海置眼前”(2),“咫尺应须论万里”(3)的大手笔。当毛泽东面对激浪滔滔的万里长江时,巧借苏轼《水调歌头》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气概,抒怀畅吟“把酒酹滔滔”的炽烈情感。苏东坡问青天,问的是明月,是对天上虚幻空灵的感叹;而毛泽东端酒洒向大江,是心怀国家的命运与对人民幸福的祈求。“把酒酹滔滔”,虽然是假托,却是万般真情,这真情便化作震撼时代的狂涛。看今朝,重建于蛇山头的黄鹤楼巍然耸立,放眼长江万里,昔日的“晴川”,现在已是修葺一新的晴川阁,满目金碧辉煌;矗立于江边的晴川大厦,仿佛翩翩起舞的美女,分外妖娆;龟山上的电视塔拔地而起,直冲霄汉。毛泽东的诗词就是这样恰到好处地将景与情融为一体了。臧克家说:“下半阙评论人物,但不流于呆板。写景评论,两者又密切关联,互相映衬”。毛泽东诗词中的这种描写议论结合,情感与景物相生,愈使诗词气魄极大,感人至深。这不正是“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们必定“欲与天公试比高”!这种博大的胸襟,这种浩然的气概,这种非凡的文采,不正是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的最完美地总结吗?!从精神文明讲,崇高美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美学追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使崇高的,高尚的东西在人民的文艺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注 释:
(1)朗吉弩斯,即郎加纳斯:语出《论崇高》一文中。见《西方文论选》上卷第125页。
(2)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3)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