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鸣一声已是不忍听,两声则更不能忍,至于三声四声,声声不绝,此情此境,虽铁石之心,亦不能不为之泪沾裳矣.
猿鸣三声泪沾裳。
出自汉代的《巴东三峡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长江三峡由于两岸夹山,江道纡曲,水势湍急,成为著名的险境。在古代的条件下,渔者或行人乘舟经过此地,都不能不临其境而提心吊胆,虽说“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毕竟要随时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内在的主观存在的心情。而外在的客观实境呢?除了眼见滩险山高之外,又偏偏此地多猿,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接火”,相“撞击”,于是在心灵的火花闪现时,就不能不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此其第一层义。猿声如果偶尔有之倒也罢了,而偏此地多猿,猿声此起彼伏,又是“空谷传响”,回声相荡,由此及彼,至于“泠泠不绝”或“哀转久艳”。入耳者,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声声敲击着舟行者的心。这就随之而更增加了凄楚,更加体味到行路之难。此其第二层义。猿鸣一声已是不忍听,两声则更不能忍,至于三声四声,声声不绝,此情此境,虽铁石之心,亦不能不为之泪沾裳矣,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两歌皆就猿声和人泪取象,既切其地的特点,又合行人、渔者之心境,融意于象,唱出此歌,而读者大透过其象而得求其意。歌不言三峡行路之险之难,和行人、渔者之悲凄心境,但其“意”已自在其中矣。两句十四字,文简而意丰,含蓄深婉,诗意隽永,诚难得之民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