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柳叶儿中吃柳叶儿时,哪些描写浸透着苦涩

柳叶儿中吃柳叶儿时,哪些描写浸透着苦涩

菜糊糊粥”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苦涩.“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可见,柳叶不经一番精心处理是难以下咽的.那些“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等侧面描写又使大家感到了饥荒之严重.

从开头的悬念和结尾对比的手法里,体会到作者对柳叶的特殊感情,认识到一“嚼”一“品”中透出的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的不只是柳叶,更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内涵.到此,全文苦中带涩的感情基调就水到渠成般地被“攥”了出来.

完整导学案(可供参考谢谢)

题 柳叶儿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标 1.学习在生动的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感情的写法;运用摘记的方法分类摘抄文中含感情的句子.

2.熟悉课文内容,深入探讨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

习 学

导 1.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带着学习任务读书的意识和作批注的习惯.

3.学习发现、研究、解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建 (一)阅读方法:倾听、浏览、概括、判断、品析、表达.

(二)、写作方法:首尾呼应、苦乐相衬、描写细腻.

(三)、思维方法:品味、体验、领悟、探究、哲思.

接 一.作者简介

宋学孟,生于1953年,山东昌邑人,当代作家.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之班.著有长篇小说《深秋的颜色》,短篇小说集《十九岁的微笑》,中篇小说集《马汉王外传》等.

二.背景资料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处在困难时期.由于刚建国家不久,国力薄弱,再加上外国的经济封锁,国内政治上的浮夸风,及旱涝等自然灾害,致使全国人民面临极端困难的生活,停业应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加上农民消耗的体力大,所以只好吃一些树叶、野草等充饥,本文所写的正是这一时期的生活.

三.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习 1.注音.

嚼(jiáo)着捋(luō)叶子逞(chěng)能噌噌(cēng)兀(wù )地勺(sháo)子找茬(chá)苦涩(sè)猴(hóu)子风飕飕(sōu)攥(zuàn)紧

2.解释.

(1)舒展:不卷缩;不皱.

(2)品尝:仔细辨别;尝试(滋味).

(3)淘气:形容小孩顽皮捣蛋.

(5)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6)得意洋洋: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7)噌噌:拟声词.

(8)攥:握.

(9)赞赏:赞美赏识.

3.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4.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究 导入:

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

见柳的身影.同学们,你对柳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说说看.

(柳是报春的使者;柳是美的化身;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可是,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与我们大家都不同,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柳叶儿》.

课堂讨论: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在饥荒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2.作者围绕“柳叶儿”的那几个方面来讲的?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来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3、作者当时想吃点柳叶容易吗?

五处“抢”字上.“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作者的童年岂是一个“乐”字所能包容的?

4、童年的“我”为什么感到“最乐”呢?

文章明在写品“柳叶儿”之乐,实质不断点染生活之苦.也许没有这种苦,反倒体会不出其中的乐.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尝柳叶儿之乐,苦乐相依,折射出作者对“乐”的辩证思考,即审苦与审乐完美结合.而以苦写乐,正是我们常见的衬托手法.

5、吃柳叶时,哪些描写浸透着苦涩?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你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

菜糊糊粥”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苦涩.“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可见,柳叶不经一番精心处理是难以下咽的.那些“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等侧面描写又使大家感到了饥荒之严重.

从开头的悬念和结尾对比的手法里,体会到作者对柳叶的特殊感情,认识到一“嚼”一“品”中透出的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的不只是柳叶,更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内涵.到此,全文苦中带涩的感情基调就水到渠成般地被“攥”了出来.

品读课文: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出节奏、感情.

2、互读互评.

3、说出喜欢的原因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最喜欢文中的 ,因为它

我觉得文中的 词用得好,好在

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找出你认为描写优秀或精彩的句、段,先动情地读一读,再赏一赏,最后说说它“好”在何处?

4、学生合作查找,品析后交流.(生本、生生对话).

答案要点:(1)第8段中,写爬高的一连串动词:“甩、飞、爬、抱、摇、摆、溜”写出“我”的陶气,也为了下文爬高摘柳叶打下基础.

(2)第10段中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四个词展现周围环境的静谧,富有诗情画意,为抢摘柳叶增添乐趣.而“冰凉、咯嘣嘣、凉飕飕、滴进、阴凉”等词则写出了抢摘柳叶了的苦涩滋味.

(3)第10段中,把一个太阳比作“一个大樱桃,去年鲜红鲜红的.”写出极端饥饿,流露出苦涩之味.

(4)第12段中,描写品尝柳叶儿的情形:“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上几口粥,吃到了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柳叶儿”的美好滋味,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艰难.

(5)第13段说“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极言其饿,侧写生活的苦涩.

忆往昔,岁月艰难,少年不知愁滋味;看今朝,生活幸福,稚童低语尚言苦!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对待生活?请你用一两句名言警句来对不知道珍惜幸福生活的人进行劝说.

你怎样看待“苦”与“乐”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

学生畅所欲言.提示:一切“乐”的品得均建立在“苦”的基础之上.

教师小结:

时光已流逝,抹不去苦涩的记忆;柳叶又抽芽,牵动着如歌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柳叶的那个时代吧!因为柳叶时代的情感熏陶了我们的灵魂,丰厚了我们的思想积淀.但愿它能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珍惜现在的生活,用真正的幸福装点自己的人生

扩读延伸

1、人们吟诗作画赞美春柳与作者的柳叶儿情冲突吗?说说自己的见解.

几乎人人都见过柳,但是对柳的感受会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而有区别.

2、“柳”是多姿多情的代表,柳常与一个字相谐音?(留)柳,留相谐,你能在《柳叶儿》中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吗?

文章中,也是柳、留相依的.课文第二段中“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那苦中带些涩的滋味儿.”一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为什么苦中的带些涩还要去品尝?结语说:“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解开了开头的悬念,表达了对“柳叶儿”作为救命粮的留念之情.

3、请将下面这首咏柳的诗与宋学孟的《柳叶儿》进行比较,看有哪些不同?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与宋学孟的《柳叶儿》不同的是:贺知章的《咏柳》前两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了春柳袅袅婷婷,婀娜多姿的形态;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歌颂春风创造了绿色,创造了生命,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是传诵千古的咏柳佳作.)

练 当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 )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chěng( )能.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 )着了树干,凉sōu sōu( )( )的.

结合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2、文中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既可以看出饥荒的严重,又可见柳叶儿的 作用.

3、“得意洋洋”地从树上溜下来、挨了打“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从这里可以体会出“我”当时什么心理?

4、在具体写去抢柳叶儿的情景时(课文9—11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 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6、联系全文,说一说作者在童年之所以感到“乐”,主要反映在哪几件事情上?

1、jiáo 逞 cèng 飕飕2、救命 3、可以体会出“我”显示了上树爬高的本领以后的乐趣. 4、景色描写、动作描写 5、对比 6、爬高上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课后作业 课余练笔,展示才华

1.关于“柳”的诗句我们学过不少,选取两个写在下面.

2.以“我们今天饭桌上的佳肴”为话题,对照课文,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感.(300字左右)

格言警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