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福建的一个地级市,是如何做到,出了21位状元,22位宰相的呢?

福建的一个地级市,是如何做到,出了21位状元,22位宰相的呢?

状元和宰相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他们往往是读书人和官员的最高荣誉。一般来说,这些人的分布都是比较散的,但是,福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里,却出了了二十多个状元和宰相。这个地方,就叫做莆田。

文脉昌隆的莆田

莆田这个地方在现在不是很出名,一般人们提起莆田往往会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是,在古代,莆田却是一个文脉昌盛的宝地。如果说状元都是文曲星下凡的话,那莆田就是一个地上落满了星星的地方。

数据显示,从唐朝开始到清朝末年,也就是科举制存在的时间里,莆田一***出了2485个进士,其中有21个状元。要知道古代的进士已经非常厉害了,很多人都喊他们是"老爷"。就算是比进士更低一级别的举人和秀才那也都是非常了不得的,即便是秀才都可以见到县官不下跪,自己的天地不交税了。而举人、进士则更是厉害。

其中的状元更是站在科举考试的最顶端。自武则天开创武科以来,科举就分为文、武两个不同的路径。整个古代,有名有姓的状元也不过883人,其中文状元599个,武状元284个。在这不到一千人里,莆田就占了21个,可谓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而这些在科举考试中站到了顶端的举人们也把自己家乡的名字记载在了中国的历史上。

状元和宰相

其中,武状元有12个,南宋时期出了薛弈、蔡必胜、叶岂页和陈从龙四个人,明朝时则有廖标、林定元、陈安定三个,清朝也出了吴泰来、康荔芳、黄振邦、林洪和周宇辉整整五个人,这似乎和中国农业发展的脉络相关。当然,宋朝武状元少可能也和当时重文轻武的风气有关系。

文状元则是九个,和武状元不同的是,文状元就主要集中在宋朝。宋朝出过5个人,分别是宋朝的徐铎、郑侨、陈文龙、吴叔告以及黄公度,元朝和明朝则分别出过2个,元朝是林济孙和林亨,明朝为林环和柯潜。

其实,除了这21个人以外,同样来自莆田的徐寅也中过状元。可是当时的梁太祖朱温觉得他《人生几何赋》里面"一皇五帝不死何归"这句写得不好,似乎是在暗讽他这个皇帝,就让徐寅改了。可是徐寅恃才傲物,宁可不做官也不愿意修改自己的文章。

朱温被他气得不轻,一怒之下当时就把徐寅的功名给削了。所以,徐寅就没能算进莆田的状元名单里

而相对于状元,莆田地区走出的宰相主要集中在唐到宋这段时间,分别是唐朝的郑露、翁郜,五代十国的翁承赞、潘承佑、萧项、陈洪进,北宋时期的留居道、黄中庸、陈靖、蔡汴、蔡京、蔡攸、南宋时期的叶颙、龚茂良、陈俊卿、郑侨、黄镛、陈卓、陈文龙以及明朝时期的黄鸣俊、周如磐、朱继祚等22人。

其中,很多人是既当了状元又当上了宰相的,可谓是达到了读书人的巅峰,位极人臣,让自己的名字在史书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那么,莆田地区为什么能出这么多"读书种子"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天上有文曲星在照耀吗?

文脉昌隆的真相

其实,一切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其自然和地理环境上的原因。莆田之所以能出那么多的读书人,和当地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古代人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种田。但是,因为莆田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区,一面临海,可以耕种的地方很小。所以人们想要生活下去就要想别的办法,而除了出海打鱼或者做买卖以外,另一部分家有余财的人们就选择了读书。

尤其在宋朝,经济发达商业活动多发的时代,人们口袋里的钱也就越发的多了起来,就能买得起书本、笔墨纸砚,能请得起教书先生,县里村里说不定还能修起私塾来。这样一来,能读书的小孩子多了,能成材的自然也多了起来。所以,宋朝也确实是莆田状元和宰相最多的时代。

而到了明清两代,政府都执行海禁政策,做生意很不方便,赚的钱少了,他们也就没那么多钱去发展教育,所以读书人的数量也就比不上宋代。

而有名的蔡京、陈文龙等人也是出在莆田发展良好的宋代的。

所以说,一个地区如果想要发展教育,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人们没有钱读书的话,学校也开不好。而如果每个人都能读书上学,不用为了学费发愁,那么当地的学校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