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泽,又是野菜茂盛的季节。若遇一两场小雨,就如雨后春笋,在松软的大地上,破土而出。对喜欢吃野菜的人来说,迎来一段可以大饱口福的日子。野菜之鲜,野菜之美,野菜之嫩,宛如一股涓涓细流,流过我们的味蕾,成为舌尖上永恒的记忆。
我们“70后”对于野菜有着深深的记忆。过往酸甜苦辣的时光,犹如蒲公英、马齿苋、荠菜、养心菜、苜蓿、苦菜、扫帚苗、大叶菜、碱蓬等各种野菜叶子尖上,缀着的那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时时会在脑海深处,闪现着璀璨的光芒。
野菜之美,首在其野。生于田间地头、野坡野岭。再贫瘠、再荒芜的角落,只要有阳光、雨水和风,就伙同遍地的野草,肆意生长。无需像庄稼一样,需要人的照料,也无需施肥打药,也不惧狂风暴雨和虫害。就默默地生长,无人问津也要舒展开绿色的叶子,于荒芜中开出惊艳的花朵。若有人采摘,就心甘情愿奉献出独有的美味。在长辈们经历的灾荒时期能果腹充饥,也能成为如今人们精心制作出的佳肴。野菜,实乃雅俗兼备之物,既能下得了厨房,也上得了厅堂。
每种野菜除了独有的味道口感,还有自己独特的医药价值,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改善体质的作用。神农遍尝百草,李时珍的《百草纲目》,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我们熟知和常食用的野菜也大多都在其中。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更多的人意识到食疗对身体保健的重要性。野菜也理所当然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各种饮食场所,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新宠”。
野菜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不外乎野菜重要的一点,野!野菜野起来,就各美其美,各野其野。野即是一种特性,野即是生命自由的生长状态。因为野,没有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干扰,没有经受更多的化肥、农药、污染等的影响。野菜因而更干净、纯粹,食用也更放心。野菜的野,终于野出了自己的路子。
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都像这野菜一样,在大人眼中都是野孩子。父母长辈常年忙于生计,每家孩子也多,想顾也顾不过来。索性就不管不顾,放任生长。整天满街地跑,村里跑够了就往野地里跑,野地跑够了就往邻村跑。天高地阔,从没有想过回不了家,从没想过遇到什么危险。抓鸟逮鱼,上房爬树掏鸟窝。有时不小心,也难免遇到磕碰,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就是厉害些,扭到胳膊腿也不敢告诉大人,自己悄悄地忍着。调皮捣蛋过了,弄个小口子,流点血,自己就从地里找点蒲公英的叶子,用手搓一搓,把绿色的汁液抹在伤口,不出两天就好了。
记得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钻进苹果园里,偷了几个苹果,被园子里的狗追着跑。口袋里的苹果边跑边掉,逃出来若手里还攥着一个,那就算胜利了。虽说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父母的照料和教诲,却也在土地上,像野菜一样,疯长了起来。野,有点放纵的意思,却也是真正自由的一种。自由,让我们有了更多任意发挥的脾性。面对各种情况,都能有勇气或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去面对,如此想来,野也有野的好处。
小的时候,在农村尽管生活条件算不上好,也基本不用再为吃而发愁。每家都有自己种的小菜地,也都养着鸡鸭鹅等。像我们这些小孩子馋了,也会动用自己的小聪明,想办法打打牙祭。河里抓鱼虾,坡地里逮蚂蚱,从树林子里找蘑菇,都能满足我们好吃的胃口。在外面玩得忘了饭点也是常有的事情,菜园子里的黄瓜、西红柿,庄稼地里的花生、地瓜,不管谁家的都是吃了再说,也从没有哪家主人骂街或是找上门的事情。有时若是实在找不到吃的,五月里就近有槐树,就够点槐花吃,弄多了就带回家,让父母给放点面糊烙个饼子。还有榆钱儿,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记忆,用手握着榆树枝子,轻轻一捋,直接塞进嘴里,那带着淡淡甘甜的味道,至今也难忘。如今城市里的榆树比较少,若遇到还有榆钱儿时,还会忍不住去捋来一把尝尝。
像蒲公英、马齿苋、荠菜、苦菜、地瓜叶等这些常见的野菜,小时候大人也常常弄回家。苦菜可凉拌蘸酱,蒲公英、马齿苋、荠菜可包大包子,也可凉拌,或是掺进玉米面里蒸窝头,地瓜叶可以和擀碎的花生米熬菜,总之那时候我们小孩只顾着吃。吃饱了不饿,也不去想这些野菜还有什么药用价值。随着年龄增加,听老人们说的也多了,知道的也多了,也会想方设法弄些野菜来吃。只是如今城市里野菜少见,很多周边地里的野菜也不清楚打没打药,也不敢乱挖。若是在市场上看到有卖的,就会买些回来开开荤了。
前年父亲住院,遇到同病房一位大叔前来探望的朋友。快70岁的模样,看起来却才50多岁的样子。身体偏瘦,却身子硬朗,耳不背眼不花,说话健谈又思路清晰。忍不住好奇心,我和老人家聊起来,他是如何 养生 的,身体保养得如此之好。老人家给我讲了自己认为有用的三点原因,一是保持乐观的心态,遇到事情要坦然面对和处理,不悲观、不怨天尤人。二是每晚用艾蒿和花椒煮水泡脚,能起到活血和祛湿的效果。再有就是老人家每天都喝一杯自制的“苦水”,这“苦水”就是用自己采摘的白蒿和蒲公英晾晒后配制而成。原来老人家 养生 的秘密还是在这野菜上,看来这当年饥荒时期用来填饱肚子的野菜,还有让人延缓衰老、改善身体的妙处。
很多人都知道蒲公英和白蒿,除了能吃外,还有消炎、清热解毒的功效。蒲公英,又俗称“婆婆丁”,我们比较熟悉它的样子,是因为那毛茸茸、轻飘飘的花朵。小时候我们都喜欢放在嘴边,轻轻地一吹,看它向着远方四散而去的样子。而白蒿很多人可能不甚熟悉它的长相,白蒿有着比较细长、琐碎的叶子,有点类似青菜茼蒿的样子。之所以叫白蒿,因为刚长出的白蒿,外表看起来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醭,像艾叶的颜色。而此时的白蒿除了鲜嫩之外,是其药用价值最好的时候。
白蒿是春绿的先行者,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先于众草,于早春抢先发芽。“正月白蒿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说的就是时令对野菜的重要性。正月里的白蒿叫白蒿,尚在襁褓之中;二月里白蒿是野菜,可以食用;要是到了农历三月,白蒿成了茅草,就只能当柴禾烧了。三月的时候,田间地头,在还没有朽腐掉的蒿子下面,一簇簇新苗披着一层灰褐色的软毛,稚嫩的茎叶儿绿中泛白,柔柔地生长着,如绿白蒿于地面。清明前后,正值白蒿风华正茂,人们到野外踏青之时,顺便采集一些,从而让茵茵的白蒿为人们的餐桌生活增添了一道 美食 。
蒲公英于我个人来讲,因为一次特殊的经历,成为记忆最深的一种野菜。不是因为它的味道,也不是因为喜欢过的花朵,那是因为我故去的大爷。那时自己应该是七八岁的样子,正是麦忙时节,父亲在甘肃工作回不来。麦子收割后,就在麦场上晾晒,晾晒后用铡刀去掉麦秆,再用石磙子碾压出麦粒,用木掀扬场,才能装袋运回家贮藏。大爷在帮我家铡麦秆时,一不小心铡刀落在了手背的手腕处,顿时血就从长长的口子上流出来。当时我和大爷家的哥哥都在现场,年幼的我们都吓得六神无主。
大爷用另一只手捂着伤口,血还是不断地涌出来。大爷让哥哥从附近的地头上去找些蒲公英来,搓出绿色的汁液后,连同蒲公英一起敷在手背上,又用一块布暂时包扎了一下。我们都以为,神奇的蒲公英能让大爷伤口愈合,不会有什么事情。然而大爷自己也可能没想到,这道伤口会夺去他的生命。几日后,大爷伤口化脓感染,再去医院已经为时已晚。那时,我才知道还有破伤风;那时,我深深记住了蒲公英;那时,我看见了亲人们的泪水;那时,我才知道生死离别,是一种深深的痛。痛到成为我今生内心深处的一道伤疤,痛到如今一想起来,还会有血从心中渗出来。
春天来了,各种野菜又在田间地头疯长。我想疫情之后,该带着七岁的儿子,回老家去看看。带他去挖挖野菜,尝尝各种野菜的味道,也认识一下这些野菜的样子,知道它们叫什么。让儿子在故乡的土地上,像当年的自己,尽情去跑。像这些地里的野菜,尽情去疯长。野,就野出自己的个性与本性;野,就野出这片土地的胸怀。不管贫瘠,还是富饶,春天来了,就甘愿倾出自己的一切,给这里的人们,给这里所有需要的生命。( 铄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