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珠海斗门古街诗句

珠海斗门古街诗句

斗门古街

地点:斗门区斗门镇斗门墟东面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介绍:

关于古街

别名“民国一条街”

斗门古街,主要指南北向约500米的大马路和东西走向约200米的二马路形成的近似“T”形的街道。古街始建于清朝,但其重建成如今众人所看到的中西合璧式骑楼建筑及而后的繁华时期却在民国时代。因此一些文史工作者亦称其为“民国一条街”。

斗门古街,主体建筑中融合中西方各国建筑风格的独特骑楼,使古街在斗门的建筑中显得鹤立鸡群,铺房店门高低基本划一,规格近似,外墙和走廊天花等饰以花形、几何图形等砖刻,中西合璧的斗门古街依稀可见其作为商业街的特色及昔日的繁华。

关于斗门

地形如“斗”因而得名

斗门镇位于珠海与新会交界地域,地形如“斗”,故名。据史料记载,斗门镇建镇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从北宋(公元960年)起直到元朝,是历代行政机关所在地。宋代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它名为香山潮居乡(潮居里);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为黄梁都;光绪六年(1880年)改为黄梁镇;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香山县第八区;宣统三年(1911年)易名斗门墟;民国九年(1920年)改为黄梁区;1959年改为斗门公社;1986年改称为斗门镇。

得水路便利

墟期商贾接踵摩肩

清中叶以后,斗门已有水路交通客船来往江门、石岐乃至澳门等地,商贾往来甚多。江门、新会等外地商人、本地的华侨和外国传教士看中了斗门土城,纷纷到这里经商、办教堂,从而逐步加快了斗门商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大马路和二马路也逐渐建起了平房式的店铺。 “当时的街道是石板街,宽约4米,长约300米。”斗门镇82岁高龄的“老斗门”梁炳华老先生告诉记者,尽管街道原是平房、瓦房,而每当墟期各地来做买卖的人群却摩肩接踵,茶楼酒肆兴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有店铺坐贾的,有走足小贩的,有在作坊做手工艺

的,有好汉跑江湖的,还有三教九流的不绝于市。”

民国一场火

商铺几乎全被烧毁

在民国初年,斗门墟内曾发生一场火灾,除“胜兰”金山庄外,其余商铺全被烧毁,而后不久又陆续建起了商铺。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少华侨带着血汗钱回国娶妻、置业,有的侨眷侨属在斗门墟投资办实业,使斗门墟的商业贸易又迅速发展起来。南门村长者赵承华先生掌握的资料显示,1920年(民国九年),南门村赵崇光的“金山庄”开业,接着,南门村赵荫香的“协昌”、赵美芳的“华隆”、八甲村罗连耀的“大昌”、谭康的“永同昌”、小濠涌村邝章荣的“章荣”兼经营中西货品等商铺陆续开业,后来又有“南方”、“顺昌盛”、“兆兴隆”、“胜兰”等多家“金山庄”的钱庄和商铺陆续开业,繁华一派。 集华侨资财

加国牧师统筹兴建

1928年(民国十七年),原墟内狭窄的街道、矮小的店铺已适应不了商业贸易需要。时任八区区长的欧亦豪提出成立“斗门墟建设委员会”,由各乡派出人员协调各方利益,与各商家一起酝酿扩宽街道,重建店铺。此提议得到各乡响应,同时博采中西合璧的建筑模式进行拆建、扩建。

于是,斗门墟重建的规划设计方案由当时在斗门墟传教的牧师、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负责。5年后,斗门墟建设委员会集侨资侨财和当地资财,在黄梁都土城的东北面,即斗门墟南北走向的大马路和东西走向的二马路上,洋洋大观建起了一中西合壁的骑楼建筑群,形成当时熙熙攘攘的“T”字形商业街。骑楼有两层的,也有三四层的不等,有的商铺摆设为前铺后仓楼住人,有的下铺上仓另住人。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