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由苦瓜到文学创作

由苦瓜到文学创作

“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

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味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照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一位同乡,问道:“这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

二、《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去其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三、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截至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

————摘自汪曾祺先生《生活家》

《生活家》是汪曾祺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围绕人生两件大事,玩和吃。每一篇都透漏着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对景致和美食的观察视角也极为开放包容的态度,既能和阳春白雪谈古论今,亦能与下里巴人同席而坐,雅俗***赏,或者说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书中记录着老先生受邀前往全国各地景点考察留下的游记,他不仅从该地名字的由来讲起,细细拆分某个汉字的演变,还能娓娓道来该地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最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老先生好在文末写上一句例如:“泰山多云雾,中国的饮茶,始于泰山的灵岩寺,那么泰山是有茶树的,泰山的水那样好,以泰山的水泡茶,一定很棒。我想向泰山管委会作个建议:‘试种茶树。业务管委会早已想到了。下次来再来泰山,希望能喝到泰山岩茶,或‘碧霞新绿’。’’

读罢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其一,生活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要善于观察,用开放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每件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趣味儿,并且要勤动笔把这些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毕竟你不写下来,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还有这样的奇人异事。

其二,遣词造句讲求技巧。汪曾祺先生师从沈从文先生,两位先生的文章我都爱读,因他们的语言给人感觉都是日常用语,平实易懂;语句多为短句,简洁易懂,不会因语句繁杂令人放弃。此外,即使语句精短,但是感情流露真实,拉进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其三,作为一个写作者,口味也要杂一些,自己的兴趣也要广一些,不能片偏废一隅,再不观他物。我平时生活中其实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作风,对他人他事关心不够,不妨只做一个记录者,把身边人身边事转化成文字,分享出来,不为哗众取宠,也不妄加评论,只道让读者说:“竟然还有这样一档子事!”岂不妙哉。

最后一点,读来顺畅的文字都是结构缜密的,也是我最需要研究学习的。前述汪曾祺在谈苦瓜和文学创作,他在这篇文章的前部分已经全部阐述完毕苦瓜的各种特征,名字的由来,到底属于葫芦科还是属于瓜类,以及各地对苦瓜的吃法不尽相同,还讲他的一个朋友惊讶还有人吃这玩意儿。就连吃瓜皮这事儿也确有,老先生讲某地人用西瓜皮拌凉菜等等,后面从苦瓜上升到文学创作,其实已经在前面做好了铺垫,令读者在思考中不会产生疑问,道理浅显又真挚。

认知决定了人的行为,看来,人不仅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人也只能写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文字。一般人写苦瓜或许最高只能写到苦味象征人生之苦难,再苦也是五味之一,有了苦才圆满。但是由苦瓜联想到文学创作,真是一个超凡脱俗又烟火气的写作思路,妙不可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