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
无意中获得此书,翻看目录,就被里面谈论的人生各种课题所吸引。摘录几个目前正在思考的课题,分享给大家,也为日后自己复习。
成为更好的自己。美学大师朱光潜送给青年朋友的珍贵礼物。
我始终坚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老话,知识即德行,凡是德行有缺陷,必定由于知识不彻底。
尼采以为人类精神原有这两种分别,一静一动,一冷一热,一旁观一表演。
要明白冷静,先要明白我们通常所以不能冷静的原因。说浅一点,不能冷静是任情感、逞意气,易受欲望的冲动,处处显得粗心浮气;说深一点,不能冷静是整个性格修养上的缺陷,心境不能够冲和豁达,头脑不够清醒,风度不够镇定安详。大抵修养入手的工夫在多读书明理,自己时时检点自己,要使理智常是清醒的,不让情感与欲望恣意孤行,久而久之,自然胸襟澄然,遇事都能保持冷静的态度。
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有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它们的本来面目,所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就是丢开这幅望远镜,让“我”跳出圈子以外,不当作世界里有“我”而去看世界,还是把“我”与类似“我”的一切东西同样看待。这是文艺的观世界观世法,也是我所学得的观世法。
我刚才提到丢开“我”去看世界,我们应也应该丢开“我”去看“我”,“我”是一个最可宝贵也是最难对付的东西。一个人不能无“我”,无“我”便是无主见,无人格。一个人也不能执“我”,执“我”便是持成见,逞意气,做学问不易精进,做事业也不易成功。佛家主张“无我相”,老子劝告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都是有见于“执我"的错误.“我”既不能无,又不能执,如何才可以挑起安排,恰到好处呢,这需要知识。我们必须彻底认清“我”,才能妥帖的处理“我”。
”知道你自己“这句名言,一般哲学家公认为希腊人的最高智慧的结晶。世间事物最不容易知道的是你自己,因为要知道你自己,你必须丢开“我”去看“我”,而事实上有了“我”就不容易丢开“我”,许多人都时时为我所见所蒙蔽而不自知,人不易自知,犹如有眼不能自见,有力不能自举。
自省就是自己审问自己,丢开“我”去看“我”。一般人眼睛常是朝外看,自省就是把眼光转向里面看,一般能自省的人才能自知。自省所凭藉的是理智,是冷静的客观的科学的头脑。能冷静自省,品格上许多污缺都可以免除。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在”为人“、”为己“的冲突中,”为人“是很大的诱惑。 认定方向,立定脚跟,都需要很深厚的修养。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儒家在人生理想上所表现的价值意识。”学也禄在其中“,既学而获禄,原亦未尝不可;为干禄而求学,或得禄而忘本便是颠倒本末。
自然界事物纷纭错杂,人能不为之迷惑,赖有两种发见:一是条理,一是分寸。条理是联系线索,分寸是本末轻重。有了条理,事物才能分别类居,不相杂乱;有了分寸,事物才能尊卑定位,各适其宜。条理是横面上的秩序,分寸是纵面上的等差。条理在大体上是纯理活动的产物,是偏于客观的;分寸的鉴别则有赖于实用智慧,常为情感意志所左右,带有主观的成分。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一般自然科学在大体上都是别条理的事,一般还有规范性的学术如文艺、伦理、政治之类都是审分寸的事。这两种活动有时相依为用,但是别条理易,审分寸难。
所谓审分寸,就是辨别紧要的与琐屑,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意识。
价值通常分为真善美三种。先说真,它是科学的对象。科学的思考在大体上虽偏于别条理,但也须审分寸。他分析事物的属性,必须辨别主要的与次要的;推求事物的成因,必须辨别自然的与偶然的;归纳事例为原则,需辨别貌似有关的与实际有关的。苹果落地是常事,只有牛顿抓住它的重要性而发明引力定律。就一般学术研究方法说,提纲挈领是一套紧要的工夫,囫囵吞枣必定是食而不化。提纲挈领需要很敏锐的价值意识。
次说美,它是艺术的对象。艺术活动通常分欣赏与创造。欣赏全是价值意识的鉴别,艺术趣味的高低全靠价值意识的强弱。趣味低,不是好坏无鉴别,就是喜欢坏的而不了解好的。趣味高,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够味。
再次说善,它是道德行为的对象。人性本可与为善,可与为恶,世间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可知为恶易而为善难。为善所以难者,道德行为虽根于良心,当与私欲相冲突,胜私欲需要极大的意志力。私欲引人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道德行为往往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真善美三种价值既说了,我们可以进一步探人生理想。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位,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以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说,须认清人的高贵处在哪一点。人如果要充分的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享受着或为肉体,或为心灵。人既有肉体,即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但是我们也须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有的。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我们所说的真善美三种价值,学问、艺术、道德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这就是说,有无价值,就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的大小。我只顾衣食保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兴趣,他就成为一种行尸走肉了。
”哀莫大于心死“,而心死则由于价值意识的错乱。如果我们如想改正风气,必须改正教育,想改正教育,必须改正一般人的价值意识。
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智育教人研究学问,求知识,求真理;德育教人培养良善品质,学做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美育教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
一个人不会生来就烦闷或消沉的,因为人都有生气,而生气需要发扬,需要活动。有生气而不能发扬,或是活动遇到阻碍,才会烦闷和消沉。烦闷是感觉到困难,消沉是无力征服困难而自甘失败,这两种心理病态都是挫折以后的反应,一个人如果经得起挫折,就不会有这种心理变态。所谓经不起挫折,就是没有决心和勇气,就是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为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这其实是懦夫的心理,对于自己全部负责任。
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自己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成功是我的成功,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每个人是他自己的造化主。环境不足为,犹如命运不足信。我们的民族需要自立更生,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我们的青年必须先有这种觉悟,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才有希望。
“有志者事竟成一句话很容易发生误解,志几种意义,一是念头或愿望(wish),一是起一个动作时所存的目的(purpose),一是达到目的的决心(will)。比如登山,先起登的念头,其次要一步一步的走,而这走必步步为登为目的,路也许长,障碍也许多,须抱定决心,不达目的不止,然后等的愿望才可以实现,你的目的才可以达到。
“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须包含着三种意义在内:第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方法第三是抱必达目的的决心。很显然,要事之成,其难不在起念头,而在目的之认识与达到目的之决心。
没有认清方法和步骤二项达到那个目的,那只是痴想而不是立志。在理想与事实起冲突时,错处不在事实而在理想,我们必须接受事实,理想与事实背驰时,我们应该改变理想。坚持一种不合理的理想而至死不变只是匹夫之勇。
我们固然要立志,同时也要度德量立,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尔》里有一段很透辟的话,大概是说,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那件事的成功尽管在很很远的将来,而那件事的发动必须就在目前一顷刻。想到应该做,马上就做,不然就不必发一个空头愿。空头愿成了一个习惯,一个人就会永远在幻想中过活,成就不了任何事业。
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有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位去做。
一个极现实的主义,本分人做本分事,脚踏实地,丝毫不带一点浪漫情调。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是翻来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必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收集的材料就可可以丢手。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存储起来,而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存储,过目即忘,则读等于不读。必须存储起来,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
同志为友,就大体说交友的原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是绝对相同的理论与事实都是不可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不同也正有它的作用。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比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越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越丰富。
知人是处人的基础,而知人却极不易,因为深刻的了解必基于深刻的同情。深刻的同情只有在真挚的朋友中才常发见,对于一个人有深交,你才能真正知道。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你对一个人越同情就越能了解他,你越了解他就越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一切”。这句话说的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修养这种胸襟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从这方面看交友的范围宜稍广泛,各种人都有最好,不必限于自己同行同趣味的。
你是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人类心灵尚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会拿一份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有缺损缺,你不必责任,必须反求诸己。
交友和一般行为一样,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责己宜严,责人宜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