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沪教版 《滹沱河和我》课后的学习建议怎样做

沪教版 《滹沱河和我》课后的学习建议怎样做

一、带着课程理念进课堂

新课改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针,切实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对问题设计、师生关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活与体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做精心的思考与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以求充分体现师生平等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散文教学,必须注重如下两点:

第一点,散文中的“读”尤为重要。这两篇文章,均为叙事散文。前者是当代散文家莫怀戚用饱蘸亲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祖孙三代人散步的美妙画卷。在作者笔下,一次普通的散步凝聚着家的和谐温馨,承载着中年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深思和期盼。后者则是牛汉回忆了小时侯和滹沱河亲密相关的往事,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滹沱河的喜爱、依恋、牵挂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怎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读懂文本,是了解全文的基础。这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人读、接龙式读、自由读、齐读均可,但读出声音、读出感情是必须的。在学习《散步》一文时,沈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这样的朗读建议:“试着用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完成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尽管这个环节的读仍需深化,但教师这种读的意识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而年轻的季璐老师则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更为注重,在挖掘主旨,体会作者将滹沱河喻为“本命河”时,更为淋漓尽致,取得良好的效果。尽管读得层次性仍需理顺,并逐步加深。

读包括整篇课文的读,也包括细品重点段或语句时的读。四十分钟是短暂的,两篇文章的读均需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否则,就感觉读得针对性不强,或者读得层次性和清晰度不够。我觉得,如果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边分享感受,效果会更好。另外,这个读既可以在析之前读,亦可在品之后再读,读是必须的,尤其是在散文的学习中。

第二点,联系生活体验,才会品出滋味。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认识与体验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积极引导学生拾取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并让学生将自身体验与所学知识运用于文本的理解中,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感受到文本中所蕴涵的哲理及饱含的情感。因此,我们说“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体验才会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

例如,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体验。不论是学习《散步》,还是《滹沱河和我》,

两位老师均直接入题:前者听孙悦斌朗读录音,后者直接衔接上节课,进入新课。我个人认为,以导语勾起学生的切身体验会更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品读体会奠定基础。

谈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情绪,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激趣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然起着一个引导者的关键作用,同时,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设计精彩的导语,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一堂课的开始,导语的精彩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讲课伊始,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讲一段历史典故或是读一段精美散文,也可以将这段时间交给同学们去主持,开展“课前三分钟”小活动、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进行课前演讲等,效果都很好。这样引入新课,自然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昂扬的状态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带着课文思路进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往往是一种启迪性的指导。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主要起着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此时,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的思路点拨和指导,不仅能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维,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拟定适合课型特点的教学思路,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并适时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暗示,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这两节课,思路均比较明晰,第一节课,重在运用“主问题探索式”,由学生质疑的三个问题串起整节课;第二节课,则以“理顺情感线索”为顺序,紧扣文本,在语句赏析、品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作者和滹沱河相依的关系,人与河之间的相似品格。不仅如此,在《散步》中,沈老师试着“自我超越”,将“和谐温馨”的主题深化为“责任和使命”;在《滹沱河和我》中,季老师深情投入,紧紧围绕滹沱河的特点,品读语言,将河与人的关系,层层铺垫,这都体现了教师明确的引导思路,值得学习。

三、带着教师积淀进课堂

一堂课的内涵和厚实度,往往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储备相关。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散步》写作的初衷,沈洁老师补充了“作者写作契机”的资料,让学生读懂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的思想,为下文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在《滹沱河和我》一文中,季璐老师也提到作者牛汉生活的“颠沛流离”,如果出示一个故事,或者一则背景资料,或者他的一首诗歌,来推进课程解读,应该会取得更好效果。

在暑期刚刚结束的省特级教师考察时,我抽到的说课课题是《口技》,在拓展环节,我现场生发了两个项目:一是以导学案的方式推荐阅读《荆州民歌》,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借助电子白板,以《王小玉说书》片段,指导学生将声音化为语言文字,例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当一名教师口述这段文字精要之处,表达其教学思路和目标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积淀不仅在于知识,更是思想和方法。

四、带着教学个性进课堂

教师职业是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具有创造性。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代言人,而应该是创造性整合文本、链接生活、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同体。长期实践中,有经验、有思想的研究型教师,往往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体表现在:

1.灵活机变很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习的内容不应该由教师预先全部安排好,教师应以课堂机智协调课的内容及顺序,这样才会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例如,在讨论探究《散步》的第二个质疑问题“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我终不愿意”时,一个男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安全,还有讲策略。”这样好的可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将散步的中心挖掘出来。这也是我们课堂应该注意的!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不少学生缺乏一种好问精神,没有将语文与“怀疑”和“批判”这些词放在一起考虑。当然,这未必是他们的错。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照本宣科,将语文教学标准化、公式化,机械地教学;学生学习语文只能是死记硬背,学习灵性都被扼杀。现在,虽然新课标下的教学已向实施素质教育转轨。但是,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依旧存在着:不少教师只是知识的“ 信息源 ”、“ 真理 ” 的传播者,而不少学生则是“ 知识的容器”、“ 被填的鸭子 ”,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审辨能力也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深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着重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能力。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他们才会在课堂上勇于、敢于也乐于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此一来,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学生思辨能力得以培养,课堂效率也会成倍增高。这两节课,教师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收到显著成效,但仍需注重细节,增加课堂机智。